英国首相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简称联合王国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国政府首脑,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英国历任首相:从1721年沃波尔到2022年苏纳克一共有过57位英国首相。
英国首相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首相(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缩写PM),简称联合王国首相或英揆(揆,本意即宰相),英国政府首脑,是代表英国王室和民众执掌国家行政权力的最高官员。按惯例由英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首相从沃波尔到2022年里希·苏纳克一共57位。
英国首相一般情况下国会下议院的多数党党魁或执政联盟的首领自动成为首相人选,人选经国王/女王任命后正式成为首相。1721年,辉格党(Whig)领袖华波尔爵士(SirRobert Walpole)被英王乔治一世(GeorgeI)任命为内阁首领,是为英国首相一职之始,但职位正式名称并非首相(Prime Minister)。1905年,坎贝尔·班纳文爵士(Sir HenryCampbell-Bannerman)获任命为英国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现,成为一个正式的英国官衔。
今天的首相权力越来越大,他可以选择他的大臣,他可以解散议会,如果他是保守党人,他还可以任命党的主席,这些手持国家大权的首相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包括一位业余科学家、一位哲学家、一些赛马迷和放荡之徒、一位小说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员名将(分别指索尔兹伯里、巴尔福、罗斯伯里、帕麦斯顿、迪斯雷利、丘吉尔和威灵顿)一些平庸之辈和少数天才。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埃德蒙·伯克、卡斯尔·雷子爵、约翰·卡特雷、理查德·科布登、乔治·寇松、欧内斯特·贝文,安奈林·比万、休·盖茨克尔、拉博·巴特勒等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健康或地位、性情或仅没能达到政治滑竿的顶端。他们并非不具有成功者相匹敌的才华,这只是说,在选择的过程中,必然要淘汰一些人,甚至一些最优秀的人。在大赛中只有一匹马获胜。
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英国历任首相一直是杂家,不是明显的才华横溢或富有想象力,他们中间偶尔有些人也显露出一点天才。只要想一下老皮特、劳合·乔治和丘吉尔就知道了。但总的来说,他们是一些平凡的人,这个事实没有什么惊奇的。巴奇霍特说过:“一位政治家就是能把第一流的人的力量和第二流的人的信条结合起来的。”换言之,由于他们的职业性质,他们的见地注定要被拉下来,降到一般人的水平。首相的职责是管理一批野心勃勃和性情多变的人---其中有些人会自认为不是他的死敌也是他的对手(例如艾德礼政府中的赫伯特·莫里森)。在艰难时刻团结一致,确保这个乐队中的每个成员为大合奏做出贡献。他们中间最强的一个说过:“只要我们大家说的是同一件事,我们说些什么关系并不大。最重要是,首相必须避免情不自禁的唱独角戏。这个职务需要很多外交手腕,甚至需要一点不老实的心机。
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重视处于同反对党的冲突之中,首相应当给人一种印象;他是一场残酷的斗争中的领袖。因此,无论他个人看法如何,他必须显得斗志旺盛。巴尔福就是因为这方面不成功而失去了他的保守党中的领导地位。他必须避免讨所有人喜欢,同时必须记住,他的政府像其他任何政府一样,是由各种持不同意见的人组成的联合体,从极左到极右,无所不有。
据调查,到撒切尔夫人为止的49位首相中,有45位都结过婚,他们大都喜欢家庭生活,并且多子多孙。其中格拉夫顿公爵前后两次婚姻有17个孩子,而格雷伯爵查理,虽然只结了一次婚,却有15个孩子。斯宾塞·珀西瓦尔在下院走廊上被暗杀时,就已经是12个孩子的父亲了。靠和威尔士亲王打牌逐渐赢得首相位置的布特勋爵有11个孩子。
首相中大部分毕业于贵族化的各个公学,其中20位毕业于伊顿公学,22位毕业于其他公学。不少人都有大学学历:24位毕业于牛津大学,15位毕业于剑桥大学。这两所古老的大学为英国培养了3/4的首相。完全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六位首相,经历颇为奇特。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当初从伊顿公学毕业后,去法国一个军校,两年的课程只有跳舞和骑马,目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标准的绅士。为英国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迪斯雷利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改信英国国教后只上了一年宗教学校。二战时的首相丘吉尔因为在哈罗公学太偏科,只好花钱去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混文凭。
从出身来看,1834年以前的英国首相除了阿丁顿和坎宁之外都出身于贵族,阿丁顿的父亲是个医生,结交甚广。而坎宁的母亲只是一个不走红的演员,完全靠叔父的资助才完成大学学业。从皮尔开始,出生于大资产阶级的人士陆续掌权。皮尔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富有的棉纺业大亨,他的政敌戏称他为“珍妮纺织机。”从一定意义上讲,他的家庭也确实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同属这一阶层的还有格莱斯顿,他的父亲靠贩卖奴隶成了海运巨商。20世纪初的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组阁后,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人渐渐的赢得许多胜利,后面的首相包括劳合·乔治、张伯伦、希斯和撒切尔夫人都是这一阶层的。所谓中产阶级,主要是指他们的精神面貌而不是财产。这些人不是靠家庭的声望和财力,而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攀上了权利的顶峰。所有这些首相中,只有一个是真正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他就是麦克唐纳,麦克唐纳的父亲是苏格兰的一个佃农,母亲是一个女仆。他自己基本上靠自学成材,后来当选为工党主席,通过竞选成为首相。
更令人惊奇的是,49位首相当中,竟然有15位追溯到同一个祖先。此人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一个普通乡绅乔治·维利尔斯。他有一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也叫乔治·维利尔斯,后来深得英王詹姆斯一世宠信,30岁时连跳几级成了白金汉公爵,他后来是查理一世的密友,因声名狼藉而于1628年被一个清教徒刺杀。乔治·维利尔斯的15个首相后代中,有些政绩平庸,也有些杰出人才,比如皮特父子,罗素勋爵,还有丘吉尔、艾登和霍姆。就连女王伊丽萨白二世也和这个家族有血缘关系。另外,小说家亨利·菲尔丁和著名数学家贝特兰·罗素也都是维利尔斯的后人。
历届英国首相宗教信仰各异,前26位首相是清一色的英国国教徒,虽然格拉夫顿公爵后来改信了唯一神教派。第27位首相阿丁顿是长老会教友。格莱斯顿和索尔兹伯里是高教会派信徒,在后面几位都是长老会教友:罗斯伯里、巴尔福、班纳曼、博纳·劳。接下里是威尔逊(公理会)卡拉汉(浸礼会)和撒切尔夫人(卫理会)。只有麦克唐纳是无神论者。
英国首相的权力
1.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2.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
3.代表政府向英王汇报全部情况。
4.代表政府在议会中为政府的重大政策进行辩护。
5.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
6.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内阁议事日程。
7.向英王推荐高级法官、主教和对某些其他官员的任命。
8.决定各部职权的划分,决定部的成立、合并和废除。
9.对各部业务进行总的指导,解决各部之间的争议。
10.首相掌握着三军的总指挥权,有宣战权。
但是,首相作为议会多数党领袖能操纵议会,并且有权建议英王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1742年沃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责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内阁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获胜后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实际上,英国首相的权力比美国总统的权力都大。美国总统对内阁人员只有提名权,而英国首相有任命权。
关于英国十大首相人选,英国人自己排列了四次,平均下来的前十是1、丘吉尔 2、乔治·劳合 3、格拉斯顿4、老皮特。小皮特和撒切尔夫人并列6、皮尔和艾德礼并列8、迪斯雷利9、10、沃波尔。还有名气很大的威灵顿是个军事家,在政治上一般,老皮特最光辉的是他当军务大臣的时候,等他当首相的时候身体都垮了。帕麦斯顿和乔治·坎宁本质是外交家。
届数 | 英国首相中文译名 | 英国首相英文名 | 在任时间 | 所属党派 |
---|---|---|---|---|
1 | 罗伯特·沃波尔 | Robert Walpole | 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 | 辉格党 |
2 | 斯潘塞·康普敦 | Spencer Compton | 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 辉格党 |
3 | 亨利·佩尔汉姆 | Henry Pelham | 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 辉格党 |
4 | 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 Thomas Pelham-Holles | 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 辉格党 |
5 | 威廉·卡文迪许 | William Cavendish | 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 辉格党 |
6 | 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 Thomas Pelham-Holles | 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 辉格党 |
7 | 约翰·斯图尔特 | John Stuart | 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 托利党 |
8 | 乔治·格伦维尔 | George Grenville | 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 辉格党 |
9 |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 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 辉格党 |
10 | 老威廉·皮特 | William Pitt ‘the Elder’ | 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 辉格党 |
11 | 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 | Augustus Henry FitzRoy | 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 辉格党 |
12 | 腓特烈·诺斯 | Frederick North | 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 | 托利党 |
13 | 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 Charles Watson-Wentworth | 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 辉格党 |
14 | 威廉·配第 | William Petty | 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 辉格党 |
15 | 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 | 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 | 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 托利党/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 |
16 | 小威廉·皮特 |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 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 托利党 |
17 | 亨利·阿丁顿 | Henry Addington | 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 托利党 |
18 | 小威廉·皮特 |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 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 托利党 |
19 | 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 | 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 | 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 辉格党/贤能人士联合内阁 |
20 | 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 | 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 | 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 托利党 |
21 | 斯潘塞·帕西瓦尔 | Spencer Perceval | 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 托利党 |
22 | 查尔斯·詹金逊 | Charles Jenkinson | 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 托利党 |
23 | 乔治·坎宁 | George Canning | 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 托利党 |
24 | 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 | Frederick John Robinson | 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 托利党 |
25 | 亚瑟·韦尔斯利 | Arthur Wellesley | 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 托利党 |
26 | 查尔斯·格雷 | Charles Grey | 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 辉格党 |
27 | 威廉·兰姆 | William Lamb | 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 辉格党 |
28 | 阿瑟·韦尔斯利 | Arthur Wellesley | 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 | 保守党 |
29 | 罗伯特·皮尔 | Robert Peel | 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 保守党 |
30 | 威廉·兰姆 | William Lamb | 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 辉格党 |
31 | 罗伯特·皮尔 | Robert Peel | 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 保守党 |
32 | 约翰·罗素 | Lord John Russell | 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 辉格党 |
33 |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 Edward Smith-Stanley | 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 保守党 |
34 | 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 George Hamilton-Gordon | 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 皮尔派保守党/联合内阁 |
35 | 亨利·约翰·坦普尔 | Henry John Temple | 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 辉格党 |
36 |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 Edward Smith-Stanley | 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 保守党 |
37 | 亨利·约翰·坦普尔 | Henry John Temple | 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 | 自由党 |
38 | 约翰·罗素 | Lord John Russell | 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 自由党 |
39 | 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 Edward Smith-Stanley | 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 保守党 |
40 | 本杰明·迪斯雷利 | Benjamin Disraeli | 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 保守党 |
41 |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 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 自由党 |
42 | 本杰明·迪斯雷利 | Benjamin Disraeli | 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 保守党 |
43 |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 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 自由党 |
44 | E·A·罗伯特·塞西尔 | Robert Gascoyne-Cecil | 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 保守党 |
45 |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 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 自由党 |
46 | E·A·罗伯特·塞西尔 | Robert Gascoyne-Cecil | 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 保守党 |
47 |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 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 自由党 |
48 | 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 | Archibald Primrose | 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 自由党 |
49 | E·A·罗伯特·塞西尔 | Robert Gascoyne-Cecil | 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 保守党 |
50 | 亚瑟·贝尔福 | Arthur Balfour | 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 保守党 |
51 | 亨利·坎贝尔·班纳曼 | Henry Campbell-Bannerman | 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 自由党 |
52 |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 Herbert Henry Asquith | 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 自由党 |
53 | 戴维·劳合·乔治 | David Lloyd George | 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 自由党 |
54 | 安德鲁·伯纳尔·劳 | Andrew Bonar Law | 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 保守党 |
55 | 斯坦利·鲍德温 | Stanley Baldwin | 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 保守党 |
56 | 拉姆齐·麦克唐纳 | Ramsay MacDonald | 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 | 工党 |
57 | 斯坦利·鲍德温 | Stanley Baldwin | 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 保守党 |
58 | 拉姆齐·麦克唐纳 | Ramsay MacDonald | 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 工党/国家工党 |
59 | 斯坦利·鲍德温 | Stanley Baldwin | 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 保守党 |
60 | 阿瑟·尼维尔·张伯伦 | Neville Chamberlain | 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 保守党 |
61 | 温斯顿·丘吉尔 | Winston Churchill | 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62 | 克莱门特·艾德礼 | Clement Attlee | 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 工党 |
63 | 温斯顿·丘吉尔 | Winston Churchill | 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 保守党 |
64 | 安东尼·艾登 | Anthony Eden | 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 保守党 |
65 | 哈罗德·麦克米伦 | Harold Macmillan | 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 保守党 |
66 |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 | Alec Douglas-Home | 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 保守党 |
67 | 哈罗德·威尔逊 | Harold Wilson | 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 工党 |
68 | 爱德华·希思 | Edward Heath | 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 保守党 |
69 | 哈罗德·威尔逊 | Harold Wilson | 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 工党 |
70 | 詹姆斯·卡拉汉 | James Callaghan | 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 工党 |
71 | 玛格利特·撒切尔 | Margaret Thatcher | 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 保守党 |
72 | 约翰·梅杰 | John Major | 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 保守党 |
73 | 托尼·布莱尔 | Tony Blair | 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 工党 |
74 | 戈登·布朗 | Gordon Brown | 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 工党 |
75 | 戴维·卡梅伦 | David Cameron | 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76 | 特雷莎·梅 | Theresa May | 2016年7月13日~2019年7月24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77 | 鲍里斯·约翰逊 |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 2019年7月24日~2022年9月5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78 | 伊丽莎白·特拉斯 | Elizabeth Truss | 2022年9月6日~2022年10月20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79 | 里希·苏纳克 | Rishi Sunak | 2022年10月25日~ | 保守党/联合内阁 |
第1届:罗伯特·沃波尔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21年4月4日-1742年2日11月
出生时间:1676年8月26日~1745年3月18日
简介:生于诺福克郡霍顿堂,在家中17名孩子中排名第3,虽然其中的8名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但沃波尔仍可算是历史上拥有最多兄弟姊妹的英国首相。在任首相期间,沃波尔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并维持低税率政策,让英国免于欧陆战争影响,使经济繁荣稳定。至于在他的个人影响下,乔治二世对沃波尔十分信赖,而其所属辉格党的势力更继续巩固,成为英国一大政党。沃波尔的强势管治出于其个人影响力,多于其官位的本身影响,因此继他以后的几任首相,相较之下,影响力实相形见绌。
第2届:斯潘塞·康普敦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出生时间:1674年~1743年7月2日
简介:斯潘塞·康普敦,第一代威尔明顿伯爵 英国首相。
第3届:亨利·佩尔汉姆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出生时间:1694年9月25日~1754年3月6日
简介::为了彻底解决王室的财务问题,亨利·佩尔汉姆在1749年发行统一基金,不记名债券(简称Consols,已成为稳健的代名词)可以在市场买卖,奠下了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
第4届: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出生时间:1693年7月21日~1768年11月17日
简介: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1711年取名佩勒姆-霍利斯,翌年继承其父劳顿的爵位。纽卡斯尔公爵自1756年起享有的特权是:在国王加冕仪式上,他可向国王或王后献一只右手手套;并在加冕过程中,扶住国王右臂,因为国王手持着权杖。
第5届:威廉·卡文迪什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出生时间:1720年5月8日~1764年10月2日
简介:早年周游欧洲,1661年回国,任议员,不久即以坚决而大胆地反对查理二世的政策出名。他支持1688年的光荣革命,并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即位。革命后,他领导辉格党并任威廉的总管大臣,1694年受德文郡公爵和哈廷顿侯爵爵位。他在基尔肯尼城堡娶第一代奥蒙德公爵的女儿玛丽·巴特勒为妻。
第6届: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出生时间:1693年7月21日~1768年11月17日
简介:托马斯·佩勒姆-霍利斯,1711年取名佩勒姆-霍利斯,翌年继承其父劳顿的爵位。纽卡斯尔公爵自1756年起享有的特权是:在国王加冕仪式上,他可向国王或王后献一只右手手套;并在加冕过程中,扶住国王右臂,因为国王手持着权杖。
第7届:约翰·斯图亚特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出生时间:1713年5月25日~1792年3月10日
简介:出生在爱丁堡的议会广场。1737年。他是在伊顿公学受的教育。1723年1月28日继承了伯爵爵位。是乔治三世的老师和英国首相(1762年-1763年)。他结束了七年战争。
第8届:乔治·格伦维尔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出生时间:1712年10月14日~1770年11月13日
简介:是白金汉郡沃顿的理查德·格伦维尔的长子。他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克莱斯特彻奇学院学习之后,先在法学院实习了一段时间,直到他叔叔科巴姆勋爵让他以格伦维尔家族控制的选区之一白金汉的议员身份进入议会任职。在以后三十年里,他一直占绝着这个职位。他在36岁时同托利党的温德姆家族的一个成员结了婚,并在他大弟弟理查德让给他的沃顿定居下来,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第9届: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出生时间:1730年5月13日~1782年7月1日
简介:英国辉格党政治家,1765年7月至1766年7月及1782年3月至7月两度出任英国首相,是英国早期最有政绩的首相之一。
第10届:老威廉·皮特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出生时间:1708年11月15日~1778年5月11日
简介:英国辉格党政治家,首相。七年战争中英国的实际领导人。他的精力和战略眼光,使得他能够获得一系列的胜利,从而改变了未来几个世纪的世界面貌。
第11届: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出生时间:1735年10月1日~1811年3月14日
简介:第二代格拉夫顿公爵查理·菲茨罗伊之子。查理·菲茨罗伊的父亲格拉夫顿公爵(第一)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母亲是克利夫兰公爵夫人维利尔斯。
第12届:腓特烈·诺斯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
出生时间:1732年4月13日~1792年8月5日
简介:出生于沃克斯顿大修道院,在家中六名孩子中排行第一,他的父亲法兰西斯,是第一代吉尔福德伯爵,而母亲是露茜·蒙塔谷夫人。诺斯自1754年至1790年间在下议院任职议员。在"纽卡斯尔-皮特联盟"期间,他在1759年6月2日获财政部聘用,出任一些较次要的职位。在1766年,他在查塔姆内阁与乔治·库克共同出掌军队主计长一职,并获委任为枢密院顾问官。
第13届: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出生时间:1730年5月13日~1782年7月1日
简介:英国辉格党政治家,生于约克郡的贵族家庭,早年曾先后叫海恩子爵及莫尔顿伯爵,1750年世袭父亲爵位,此后名为罗金汉侯爵,旋于翌年加入上议院。1765年7月至1766年7月及1782年3月至7月两度出任英国首相,是英国早期最有政绩的首相之一。
第14届:威廉·配第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出生时间:无
简介:无
第15届: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
党派: 托利党/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
任职期: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出生时间: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曾分别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但两次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仅属有名无实。波特兰公爵原属辉格党,早年曾追随党内罗金汉侯爵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一派,后来因为福克斯-诺斯联盟的建立而首次获邀出任首相,但大权却分别落在牵头成立联盟的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诺斯勋爵两人手中。
第16届:小威廉·皮特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出生时间: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
简介: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小皮特首相任内,欧洲风起云涌,先后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一般认为,皮特是一个托利党人(或称新托利党人)。然而,皮特自称"独立的辉格党人",反对英国发展出过于严密的政党政治系统。
第17届:亨利·阿丁顿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出生时间:1757年5月30日~1844年2月15日
简介:名医之子,英国托利党政治家。1801年继小威廉·皮特为首相(兼财政大臣)。次年与拿破仑法国缔结《亚眠和约》,因此而受到攻击。1804年其首相职位为小皮特所接替。翌年重新入阁,任枢密院院长。1812~1821年任内政大臣,任内停业执行人身保护法(1817),镇压群众运动,并一手制造了彼得卢广场血案。
第18届:小威廉·皮特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出生时间: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
简介:活跃在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英国政治家。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时至今日,仍然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801年,他辞去首相一职,但在1804年,他再次出任首相,却在1806年任内去世。担任首相期间,他同时兼任财政大臣。
第19届:威廉·温德姆·格伦维尔
党派: 辉格党/贤能人士联合内阁
任职期: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出生时间:1759年10月25日~1834年1月12日
简介:他是前首相乔治·格伦维尔的儿子,同时是另一位首相老威廉·皮特 的外甥。他从小在政治温床中长大,并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克莱斯特切奇学院接受据认为是担任一个国家高级领导职务的人所应受到教育。接替格伦维尔担任首相的利物浦伯爵对他作了这样的总结:"他是我平生所知道的一位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异常勤奋,但是从来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他并不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他对别人冷若冰霜····他的举止极为傲慢、无礼,他和他的家族都是贪得无厌之人。"这些话虽然严厉,但并不全无道理。同样,同时代的人物有的则对他评价很高。
第20届:威廉·卡文迪许·本廷克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出生时间: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
简介:曾分别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两度出任首相,但两次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仅属有名无实。波特兰公爵原属辉格党,早年曾追随党内罗金汉侯爵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一派,后来因为福克斯-诺斯联盟的建立而首次获邀出任首相,但大权却分别落在牵头成立联盟的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诺斯勋爵两人手中。
第21届:斯潘塞·帕西瓦尔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出生时间:1762年11月1日~1812年5月11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于1809年至1812年出任英国首相,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杀身亡的英国首相。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刺杀身亡的英国首相。
第22届:查尔斯·詹金逊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出生时间:1727年4月26日~1808年12月17
简介:英格兰政治家,曾任英国财政大臣和战争大臣,是英国首相罗伯特·班克斯·詹金逊的父亲。,生于温切斯特。这个家族是安东尼·詹金逊船长 (d. 1611)的后裔,安东尼·詹金逊是商人和旅行者,第一个进入中亚的英国人。
第23届:乔治·坎宁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出生时间:1770年4月11日~1827年8月8日
简介:女演员之子,英国杰出的外交家,他一反前任卡斯尔雷子爵的欧洲协调原则,抛弃了神圣同盟,承认了南美各国的解放,自诩用新世界来平衡旧世界,他支持希腊独立运动,1827年当了100天英国首相后就病逝于任上。
第24届:弗雷德里克·约翰·罗宾逊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出生时间:1782年11月1日~ 1859年1月28日
简介:1827年前,称为F·J·罗宾逊阁下,1827年后,1833年前称为戈德里奇子爵,这个名字,最广为人知。英国政治家,曾经担任首相。罗宾逊生于土地贵族家庭,依靠家族关系,进入政坛。进入下议院后,他出任过几个初级职位。最终,罗宾逊在1818年进入内阁,担任贸易委员会主席。1823年,罗宾逊获任为财政大臣,任期为时四年。1827年,他获封为里彭伯爵,进入上议院,出任上议院领袖,陆军及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 and the Colonies)。1827年,首相乔治·坎宁逝世,罗宾逊接替他成为首相。罗宾逊在任首相时间不长,后还在两届政府中,担任过大臣。
第25届:亚瑟·韦尔斯利
党派: 托利党
任职期: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出生时间: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14日
简介:出生于一个成就显赫的家庭,排行第4,从小就读于伊顿公学,但成绩很差。母亲为了攒钱送他弟弟上学,让他中途退学。以后,他跟随一个律师学习。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所显露出来的唯一才能就是拉提琴。母亲一气之下,便把他推上了从军的道路,并说他除了做「战场上的炮灰」外,别无任何出路。但韦尔斯利从此刻苦学习军事,最终成为英军的最高统帅,并使拿破仑兵惨败滑铁卢。
第26届:查尔斯·格雷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出生时间:1764年3月13日~1845年7月17日
简介:生于诺森伯兰郡费洛敦,在家中九名孩子中排行第二,其家族为当地望族,并置有一处叫霍威克堂的家族宅第。格雷早年自1773年至1778年就读于伊顿公学,后来在1781年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至1784年未毕业就离开,花了3年在欧洲各处游历。
第27届:威廉·兰柏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出生时间:无
简介:无
第28届:阿瑟·韦尔斯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
出生时间:1769年5月1日~1852年9月14日
简介:,英国军事家、政治家、陆军元帅、英国首相,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政治领导人物之一。他是历代威灵顿公爵中最为人熟悉的一位,所以他常被称为威灵顿公爵,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 (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最终更成为了英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6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人称世界征服者的征服者。
第29届:罗伯特·皮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出生时间:1788年2月5日~1850年7月2日
简介:出生于布莱克本附近,1850年7月2日逝世于伦敦)英国首相(1834~1835、1841~1846),他被看作是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皮尔是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稳定与繁荣的总工程师,遗憾的是他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成就。
第30届:威廉·兰柏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出生时间:无
简介:无
第31届:罗伯特·皮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出生时间:1788年2月5日~1850年7月2日
简介:1809年起担任议员,1812~1818年担任爱尔兰首席秘书,并力图阻挠天主教徒进入国会。在担任内政大臣期间(1822~1827、1828~1830)改革英国的刑法,组建了伦敦第一支训练有素的警察队,这些警察因而被人昵称为「巴比」。皮尔在第一次担任首相的短暂任期结束后,1841年带领新成立的保守党赢得选举的巨大胜利,并再次担任首相。他征收所得税,改组英格兰银行,在爱尔兰发动改革。皮尔还支持降低进口关税,废除「谷物法」,但是此举导致了其内阁倒台。而皮尔在国会继续支持自由贸易原则。皮尔是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稳定与繁荣的总工程师,遗憾的是他未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成就。
第32届:约翰·罗素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出生时间:1792年8月18日~1878年5月28日
简介:活跃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辉格党及自由党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于1861年以前以约翰·罗素勋爵为其通称。他是显要的罗素家族成员,1813年进入国会。是改革的强烈支持者,并由此成立辉格党,领导着努力使1832年改革法案获得通过。他在梅尔本子爵的政府担任内政国务秘书(1835),减少易受经济惩罚的犯罪行为数量,开始公共教育的政府支援。1840年代他提倡自由贸易,迫使罗伯特·皮尔离职。1846年罗素成为首相,在工厂建立起每日十小时的工时(1847)和公共健康委员会(1848),但政党的不统一使得他更广泛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尝试失败了。
第33届: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出生时间:1799年3月29日~1869年10月23日
简介:他在1852年12月-1855年2月之间出任英国首相.他从1844年起称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并于1844年到1851年获斯坦利勋爵。
第34届:乔治·汉密尔顿-戈登
党派: 皮尔派保守党/联合内阁
任职期: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出生时间:1784年1月8日~1860年12月14日
简介:乔治·汉密尔顿·戈登,1828~1830年和1841~1846年出任英国外相,后组成联合内阁,但因优柔寡断阻碍了和谈效力,导致英国卷入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引咎辞职。
第35届:亨利·约翰·坦普尔
党派: 辉格党
任职期: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出生时间:1784年10月20日~1865年10月18日
简介:亨利·约翰·坦普尔,第三世帕尔姆斯顿子爵(又称帕麦尔斯顿、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1784年10月20日 - 1865年10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1830年~1834年,1835年~1841年和1846年~1851年)和英国首相(1855年~1858年)。他出身于爱尔兰贵族,毕业于剑桥大学,1809年-1828年任英国军务大臣,其后担任内政大臣。两次组阁,连续担任英国首相近十年。他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华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订者。
第36届: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出生时间:1799年3月29日~1869年10月23日
简介: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世德比伯爵,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首相。
第37届:亨利·约翰·坦普尔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
出生时间:1784年10月20日~1865年10月18日
简介:第三世帕尔姆斯顿子爵(又称帕麦尔斯顿、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3rd Viscount Palmerston) (1784年10月20日 - 1865年10月18日)英国外交大臣(1830年~1834年,1835年~1841年和1846年~1851年)和英国首相(1855年~1858年)。他出身于爱尔兰贵族,毕业于剑桥大学,1809年-1828年任英国军务大臣,其后担任内政大臣。两次组阁,连续担任英国首相近十年。他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华侵略政策的主要制订者。
第38届:约翰·罗素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出生时间:1792年8月18日~1878年5月28日
简介:活跃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辉格党及自由党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1846~1852、1865~1866)。于1861年以前以约翰·罗素勋爵为其通称。他是显要的罗素家族成员,1813年进入国会。是改革的强烈支持者,并由此成立辉格党,领导着努力使1832年改革法案获得通过。他在梅尔本子爵的政府担任内政国务秘书(1835),减少易受经济惩罚的犯罪行为数量,开始公共教育的政府支援。1840年代他提倡自由贸易,迫使罗伯特·皮尔离职。1846年罗素成为首相,在工厂建立起每日十小时的工时(1847)和公共健康委员会(1848),但政党的不统一使得他更广泛进行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尝试失败了。
第39届: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出生时间:1799年3月29日~1869年10月23日
简介:爱德华·史密斯-斯坦利,第十四世德比伯爵(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Stanley, 14th Earl of Derby), KG, PC (1799年3月29日-1869年10月23日) 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首相。
第40届:本杰明·迪斯雷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出生时间: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
简介:犹太人。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KG,PC(1804年12月21日 – 1881年 4月19日)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在把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在首相任期内,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和卫道士,他任首相期间,大力推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他的名字是同英国殖民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还是一个小说家,社会、政治名声使他在历任英国首相中占有特殊地位。
第41届: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出生时间: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大戏。格莱斯顿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偶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
第42届:本杰明·迪斯雷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出生时间:1804年12月21日~1881年4月19日
简介:本杰明·迪斯雷利,犹太人。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Benjamin Disraeli, 1st Earl of Beaconsfield),KG,PC(1804年12月21日 – 1881年 4月19日)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1880)。在把托利党改造为保守党的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在首相任期内,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的积极鼓吹者和卫道士,他任首相期间,大力推行对外侵略和殖民扩张政策。他的名字是同英国殖民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还是一个小说家,社会、政治名声使他在历任英国首相中占有特殊地位。
第43届: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出生时间: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大戏。格莱斯顿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偶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
第44届:罗伯特·塞西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出生时间:1864年9月14日~1958年11月24日
简介:英国律师、政治家、内阁大臣和议会议员,也是国际联盟创始人之一,他主要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是世界裁军的积极支持者,因而获一九三七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45届: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出生时间: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大戏。格莱斯顿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偶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
第46届:罗伯特·塞西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出生时间:1864年9月14日~1958年11月24日
简介:是英国律师、政治家、内阁大臣和议会议员,也是国际联盟创始人之一,他主要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是世界裁军的积极支持者,因而获一九三七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47届: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出生时间: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简介: 英国政治家,曾作为自由党人四次出任英国首相(1868-1874、 1880-1885、1886以及1892-1894)。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他和保守党领袖本杰明·迪斯雷利针锋相对,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大戏。格莱斯顿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偶像,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之一。
第48届:阿奇博尔德·普里姆罗斯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出生时间: 1847年5月7日~1929年5月21日
简介:阿奇博尔德·菲利普·普里姆罗斯,第五代罗斯伯里伯爵,KG,PC(Archibald Philip Primrose, 5th Earl of Rosebery,1847年5月7日-1929年5月21日),英国自由党政治家,曾任英国首相。
第49届:罗伯特·塞西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出生时间:1864年9月14日~1958年11月24日
简介:是切尔伍德第一塞西尔子爵 (Robert Cecil, 1:e viscount Cecil av Chelwood ) 是英国律师、政治家、内阁大臣和议会议员,也是国际联盟创始人之一,他主要起草了国际联盟盟约.是世界裁军的积极支持者,因而获一九三七年诺贝尔和平奖。
第50届:亚瑟·贝尔福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出生时间:1848年~1930年
简介:英国首相中哲学家,索尔兹伯里侯爵首相的外甥和政治继承人,被同僚称为即使生活在马基雅弗利时代也能游刃有余的政治家。少年时代因爱人早逝而终身不婚,1902年至1905年出任首相,任内其政府因关税改革议题而陷入分裂,但他却跳出了政党圈子。一战中任海军大臣和外交大臣,后又担任爱尔兰事务大臣,因为在爱尔兰事务大臣任内血腥镇压爱尔兰独立运动,被称为"血腥的贝尔福"。1917年11月2日颁布了《贝尔福宣言》,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家园的计划。1922年被封为第一代贝尔福伯爵。
第51届:亨利·坎贝尔-班纳文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出生时间:1836年9月7日~1908年4月22日
简介:英国自由党政治家,1905年至1908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是历史上首位正式被官方称为"首相"的第一财政大臣。
第52届: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党派:自由党
任职期: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出生时间:1852年9月12日_1928年2月15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曾任内政大臣及财政大臣,1908年至1916年出任英国首相。自由党领袖。限制上院权利的1911年议会改革法案的主要促成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头两年的英国领导人,大战爆发后两年由劳合·乔治接任首相。在晋为贵族以前,他通称为H·H·阿斯奎斯(H. H. Asquith),在1925年他获封伯爵,晚年遂以牛津勋爵(Lord Oxford)为通称。
第53届:戴维·劳合·乔治
党派: 自由党
任职期: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出生时间:1863年1月17日~1945年3月26日
简介:1890年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1916年12月7日出任首相,对内扩大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战争结束后,在英国保守党和英国自由党联合政府中,劳合·乔治仍任首相。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
第54届:安德鲁·伯纳尔·劳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出生时间:无
简介:安德鲁·伯纳尔·劳,加拿大裔英国保守党政治家,1922年至1923年出任英国首相,他是唯一一位生于英伦以外的英国首相。
第55届:斯坦利·鲍德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出生时间: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
简介: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其第一届政府因保护关税事件而结束。在第二届任期中促进结束了1926年的英国工人大罢工。其第三届政府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爱德华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国君主制度危机等事件,并因漠视法西斯主义对和平构成的威胁而受到猛烈抨击。
第56届:拉姆齐·麦克唐纳
党派: 英国工党
任职期: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
出生时间:1866年10月12日~1937年11月9日
简介:生于苏格兰马里郡的洛西茅斯(Lossiemouth),英国政治家,工党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国首相兼外务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内于1931年8月与保守党和自由党合组国民政府,并另组国民工党,造成与工党关系决裂。
第57届:斯坦利·鲍德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出生时间: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
简介: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1923~1924,1924~1929,1935~1937)。其第一届政府因保护关税事件而结束。在第二届任期中促进结束了1926年的英国工人大罢工。其第三届政府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爱德华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国君主制度危机等事件,并因漠视法西斯主义对和平构成的威胁而受到猛烈抨击。
第58届:拉姆齐·麦克唐纳
党派: 英国工党/国家工党
任职期: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出生时间:1866年10月12日~1937年11月9日
简介:生于苏格兰马里郡的洛西茅斯(Lossiemouth),英国政治家,工党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国首相兼外务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内于1931年8月与保守党和自由党合组国民政府,并另组国民工党,造成与工党关系决裂。
第59届:斯坦利·鲍德温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出生时间:1867年8月3日~1947年12月14日
简介:英国保守党政治家。曾3次出任首相(1923~1924,1924~1929,1935~1937)。其第一届政府因保护关税事件而结束。在第二届任期中促进结束了1926年的英国工人大罢工。其第三届政府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在欧洲的崛起和爱德华八世退位而引起的英国君主制度危机等事件,并因漠视法西斯主义对和平构成的威胁而受到猛烈抨击。
第60届:阿瑟·尼维尔·张伯伦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出生时间: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而闻名,而使法西斯主义气势大增,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原因。
第61届:温斯顿·丘吉尔
党派: 保守党/联合内阁
任职期: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出生时间:1874年(甲戌年)11月30日~1965年(乙巳年)1月24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第62届:克莱门特·艾德礼
党派: 工党
任职期: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出生时间:1883年1月3日~1967年10月8日
简介:第一代艾德礼伯爵,KG,OM,CH,FRS,PC,英国工党政治家,首相(1945~1951)。牛津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首相。1945年接替丘吉尔任首相。在任期间放弃了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控制,使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国内执行经济紧缩计划,对大工业实行国有化,并创办国民保健事业。根据研究机构MORI在2004年作的调查显示,克莱门特·艾德礼获众多受访的教授,选为20世纪和平时期最具效率的英国首相。
第63届:温斯顿·丘吉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出生时间:
简介: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战后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第64届:安东尼·艾登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出生时间: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外交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国防委员会委员、陆军大臣、外交大臣和副首相等职。1945年至1973年,艾登是英格兰伯明翰大学的校长,后来在1955-1957年出任英国首相。
第65届:哈罗德·麦克米伦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出生时间: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1986年12月29日
简介:英国政治家、首相,保守党成员,教育家、作家。麦克米伦于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国首相,他的绰号是"Supermac",而他在晋升为贵族以前,一直也没有使用莫里斯来称呼自己,所以公众一般叫他作哈罗德·麦克米伦。2004年,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麦克米伦的评价在20世纪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五。
第66届: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出生时间:1903年7月2日~1995年10月9日
简介:在英国历史上,他是最后一位出身自上议院的首相、首位在20世纪出生的首相,和唯一一位透过放弃贵族爵位,再以补选进入下议院的首相。此外,迄今为止,他也是最后一位由英国君主指定出任首相的人。
第67届:哈罗德·威尔逊
党派: 工党
任职期: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出生时间: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
简介:是20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英国政治家。曾分别在1964年、1966年、1974年2月和1974年6月的大选中胜出,虽然他每次在大选只是险胜,但综合而言,他在大选赢出的次数,冠绝所有20世纪的英国首相。另外,比较其他同时代的政治人物,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智慧型的政治家。
第68届:爱德华·希思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出生时间:1916年7月9日~2005年7月17日
简介:英国军人和政治家,生于肯特郡的布罗德斯泰斯(Broadstairs),1965年至1975年英国保守党党魁,1970年至1974年英国首相。他经历了保守党内的重要转变,希斯的前任大多都是地主和贵族出身(如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而后继者却来自所谓的"精英管理阶层"(如撒切尔夫人和约翰·梅杰)),作为木匠的儿子,他扮演了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角色。他在任内的最大成就,是成功推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2005年7月17日于威尔特郡萨利斯堡去世,享年89岁。
第69届:哈罗德·威尔逊
党派: 工党
任职期: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出生时间: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
简介:是20世纪其中一位最重要的英国政治家。曾分别在1964年、1966年、1974年2月和1974年6月的大选中胜出,虽然他每次在大选只是险胜,但综合而言,他在大选赢出的次数,冠绝所有20世纪的英国首相。另外,比较其他同时代的政治人物,他被普遍认为是一位智慧型的政治家。
第70届:詹姆斯·卡拉汉
党派: 工党
任职期: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出生时间:1912年3月27日~2005年3月26日
简介:英国工党政治家,1976年至1979年出任英国首相。"詹姆斯"和"吉姆"是一般人对他的称呼,所以他又有"阳光吉姆"(Sunny Jim)和"大吉姆"(Big Jim)等绰号。卡拉汉一身兼有两个"英国之最"。他既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寿的首相,也是唯一曾经出任首相、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内政大臣4个内阁大臣职务的政治家。
第71届:玛格利特·撒切尔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出生时间: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
简介:她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被通称为“撒切尔主义”,在任首相期间,对英国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面貌作出了既深且广的改变。在担任首相前后高姿态地反对共产主义,而被前苏联媒体戏称为“铁娘子”,这个绰号甚至已成为了她的主要标志。
第72届:约翰·梅杰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出生时间:1943年3月29日~
简介:他曾于撒切尔夫人的内阁出任财政部秘书长、外相及财相。在2001年英国下议院大选后,他淡出了英国政坛。由于梅杰的前任撒切尔夫人和继任者布莱尔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夹在他们中间的梅杰故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就整体表现而言,梅杰并不比他们逊色多少。
第73届:托尼·布莱尔
党派: 工党
任职期: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出生时间:1953年5月6日
简介:生于英国北部的爱丁堡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84年成为大律师,1994年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 1983年进入下议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先后任财政、贸工、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1992年起任内政事务发言人。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1997年5月任首相。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第74届:戈登·布朗
党派: 工党
任职期: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出生时间:1951年2月20日
简介:戈登·布朗,英国政治家,前首相兼前财政大臣。1951年2月20日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布朗1968年加入英国工党,1982年获得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9月11日起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主席。2001年6月8日连任英国财政大臣。托尼·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辞去英国首相职务,布朗接任,入住唐宁街10号。北京时间2010年5月12日凌晨,布朗宣布将立即向英国女王提出辞职,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组建联合政府、卡梅伦出任新首相,结束了他3年的执政生涯。
第75届:戴维·卡梅伦
党派: 保守党/联合内阁
任职期: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出生时间:1966年(丙午年)10月9日
简介:具有纯正的英国王室血统,父亲曾是一位股票经纪人,母亲是一位男爵的女儿。卡梅伦家族源自苏格兰高地的印威内斯,在英国金融界有很长的历史,祖辈有很多成员担任股票经纪或金融投资工作。戴维·卡梅伦是英国保守党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2005年在年仅39岁时成为英国保守党领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为英国第53任首相,是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维·卡梅伦展开为期两天的首次访华之旅。
第76届:特雷莎·梅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2016年7月13日~2019年7月24日
出生时间:1956年10月1日
简介:生于英国伊特斯本,毕业于牛津大学地理专业。英国保守党籍女性政治家,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界工作,1986年当选伦敦市议员步入政界,1997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2002至2003年曾担任保守党主席,2010年保守党大选获胜后出任内政大臣。卡梅伦辞职后成为了党首和首相的继任者。2016年9月22日,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特蕾莎·梅排第一名。
第77届:鲍里斯·约翰逊
党派:保守党
任职期:2019年7月24日~
出生时间:1964年06月19日
简介: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古典学专业。 约翰逊曾任《旁观者》周刊记者,后出任编辑,出版过历史著述。2001年6月,当选议员,2004年任保守党副主席,成为保守党前座议员。同年11月因被曝与一名《旁观者》女性采编人员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被解除以上职务。2005年,卡梅伦成为保守党领袖后,出任保守党“影子内阁”教育大臣,稍后辞去《旁观者》编辑职务。2007年7月为准备参选伦敦市长而辞去“影子内阁”教育大臣职务,同年9月由保守党正式确认候选人资格。2008年5月,当选英国伦敦市长并于2012年5月4日连任。2015年2月,鲍里斯·约翰逊表示自己将放弃美国国籍,表明自己效忠的国家是“不列颠”,而不是“美利坚”,并于2017年2月放弃美籍。2016年7月~2018年7月9日,担任英国外交大臣。2019年5月26日,确认参选保守党领导人。
第78届:伊丽莎白·特拉斯
党派: 保守党
任职期:2022年9月8日~
出生时间:1975年07月26日
简介: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保守党成员。于1996年加入英国保守党,2010年成为下院议员。后历任英国司法大臣,英国国际贸易大臣;2021年9月,鲍里斯·约翰逊改组内阁,特拉斯出任英国外交大臣;2022年7月,特拉斯宣布参选英国下一任保守党领袖。 2022年9月5日,特拉斯在竞选中胜出,成功出任保守党领袖。9月6日,伊丽莎白·特拉斯在苏格兰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正式任命,成为英国新任首相。继撒切尔、特雷莎·梅后的英国第三位女首相。但是经历过短暂45天后辞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首相。
第79届:里希·苏纳克
党派:保守党
任职期:2022年10月25日~
出生时间:1980年04月12日
简介:出生于英国汉普郡南安普敦,曾就读于温彻斯特公学,后于牛津大学修习政治,哲学,经济。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和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里希·苏纳克的祖父母都出生在印度旁遮普邦。2015年成为保守党议员, 2020年2月13日成为英国财政大臣。10月25日,当选为英国保守党党首的里希·苏纳克在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为英国新任首相。时年42岁的里希·苏纳克是英国七周之内的第三位首相,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亚裔首相,也是英国自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首相。
第一阶段,二战前后,英国都为保守党执政,仅1945年到1951年,工党短暂执政。1951年到1964年,保守党又长期执政。
第二阶段,1964年到1979年,工党几乎长期执政,仅1970年-1974年,保守党短期执政。
第三阶段,1979年到1997年,保守党长期执政。
第四阶段,1997到2010年,工党长期执政。
第五阶段,2010年——保守党执政
第一阶段,二战前后,英国都为保守党执政,仅1945年到1951年,工党短暂执政。1951年到1964年,保守党又长期执政。
克莱门特·艾德礼
1945年到1951年,工党短暂执政。
1945年大选,工党压倒性击败丘吉尔的保守党,克莱门特·艾德礼出任首相。
工党政府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充社会服务系统,推行全民就业等福利政策,英国走向福利国家。艾德礼1942年发表的《贝弗里奇报告》设立了国民保健署。
对公用事业和主要工业国有化,特别煤矿业和钢业。
成立了国有的英国铁路。
创立了国家公园系统。
其间,大英帝国的急速解体,印度、缅甸、锡兰和巴基斯坦都相继独立。
工党在1950年大选中再度取胜,克莱门特·艾德礼得以连任。
因朝鲜战争筹措军费,工党政府决定国民保健署将对药物收取费用,导致1951年大选落败,保守党的丘吉尔重任首相。
1951年到1964年,保守党13年的长期执政。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1951年大选,保守党的丘吉尔重任首相。
工党因筹措韩战军费,导致下台,丘吉尔上台后,推动英国退出韩战。
1952年,因肯尼亚殖民地的土地革命,引发了反英的茅茅之乱。
马来亚危机,1953年推动马来亚独立,孤立武装斗争的马来亚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
1955年4月5日辞去首相,外相的安东尼·艾登接任。
丘吉尔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政治家,他集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丘吉尔曾经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分别是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和贡献就是领导和带领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使得纳粹德国占领欧洲大陆的阴谋未能得逞。丘吉尔在二战后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被视为美苏两国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战后冷战的序幕正式拉开。
丘吉尔是一位战时首相。他坚决反对张伯伦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主张坚决抵抗纳粹法西斯的侵略和进攻,团结和带领英国人民同纳粹法西斯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最终赢得了二战的胜利,英国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对于丘吉尔的历史贡献,英国人民始终铭记在心,在2002年的英国知名媒体发起的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中,他成功当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安东尼·艾登
1955年,外相的安东尼·艾登接任首相,并于1955年大选中正式当选。
1956年,因“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法出兵埃及失败,艾登声望受挫,健康恶化。
1957年辞去首相,由财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接任。
哈罗德·麦克米伦
1957年,哈罗德·麦克米伦接任首相。1959年大选中,当选为首相。
早期重用货币主义者,后改变经济政策,采取一国保守主义,保障就业率。
1961年,因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促使英国出现了不合理的冻薪问题,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1962年7月,麦克米伦对内阁进行大规模改组,史称长刀之夜。
1963年,“普罗富莫事件”的政治丑闻,保守党声望大跌。
1963年10月18日,麦克米伦被迫辞去了首相,外相道格拉斯-休姆接任。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1963年到1964年,在任一年未有作为,1964年大选,败于工党威尔逊,在1965年卸任党魁。
第二阶段,1964年到1979年,工党几乎长期执政,仅1970年-1974年,保守党短期执政。
哈罗德·威尔逊
保守党政府爆发了“普罗富莫事件”的政府丑闻,声望大跌,工党得以在1964年大选击败保守党。
威尔逊反对英磅贬值,处理工业纠纷时效率过低。全国海员联合会在1966年大选后发动罢工,罢工持续了六星期,打击了威尔逊的声望。
1970年大选,大众的反工党情绪,威尔逊保守党的希思。
爱德华·希思——保守党
1970年大选当选为首相,至1974年。
1972年,通胀和失业情况却愈益严峻,主张任用激进的货币主义者,推动以自由市场为方针的政策,去解决通胀问题。
工会斗争日益激进,改革工会成为了最大难题。
希斯政府削减社会福利的开支,如教育大臣撒切尔夫人,取消向学童免费供应牛奶外,又削减对公开大学的拨款。
1973年,全球陷入了能源危机,希思唯有对工厂实行三天工作周,以减低能源消耗,使希思政府的声望大大下降。
1973年,成功推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为希思任内的最大贡献。
——1973年到1975年,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年,阿拉伯国家采取石油禁运,反对西方支持以色列,造成能源危机。
1974年,全国矿工工会(NUM)主导的罢工,普遍认为是希思政下台的重要原因。
1974年,在筹组联合政府失败后,宣布辞职,工党的威尔逊复任。
同年,保守党内党魁斗争失败,撒切尔夫人接替希思,成为首位女性党魁。
威尔逊复任
1974年,保守党的希思辞职,工党威尔逊复任首相,同年大选,当选首相。
爱尔兰问题日益恶化,而威尔逊却没能处理。1974年5月,爱尔兰联合论者策划的阿尔斯太工人罢工,威尔逊派出军队镇压,但最后罢工仍取得胜利,迫使英政府和谈。
1976年3月16日,威尔逊突然以倦勤为由,辞去首相。
威尔逊突然辞职后,工党党魁选举,詹姆斯·卡拉汉当选,继威尔逊任党魁和首相。
詹姆斯·卡拉汉
1976年,威尔逊突然辞职,卡拉汉继为首相。
为了维持经济稳定,抑制通胀,工党政府采取限制加薪方式,与工会大会合作,走社团主义路线。
——1980年-1982年,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
但工会与工党政府的合作破裂,工会反对限制加薪,组织连串的大罢工行动,即1978年至1979年爆发的“不满的冬天”,工党政权声望大挫,致使保守党重新执政。
第三阶段,1979年到1997年,保守党长期执政。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撒切尔领导保守党,在1979年、1983年和1987年大选三连胜。
为扭转英国经济衰退,推动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使英国走出了长期“滞胀”的局面。
任内推动国营事业私有化。
在财政上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大幅调高利率以减少货币供应。
削减英国国防预算。
打压工会运动,如镇压1984——1985年矿工大罢工。
打压本土制造业,造成大批人长期失业。使英国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1982年爆发的福克兰群岛战争,重创阿根廷军队,夺回福克兰群岛。重振英国大国形象。
第三届任期,高涨的利率使英国经济由繁荣步入衰退期。
——1990年到1991年,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1年的海湾战争,世界经济步入衰退期。
推行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社会福利改革,以美国的工作福利制制度作借镜。
1990年,在外相杰弗里·豪和财相的压力下,被迫同意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但撒切尔反对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反对欧洲货币同盟,不久突然改组内阁,更换外相,迫使财相辞职,加剧保守党内部分裂。——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会缓解英国产业危机。
更改地方税,地方推行的新税制(人头税)使撒切尔失去地方支持。
利率调高至15%,使她失去了来自中产、企业和商界的核心支持。
——出于缩减财政赤字,迫使地方政府压缩公共开支,撒切尔夫人改革税制,将以财产为基础征收的地方税,代之以“人头税”。
1990年,撒切尔在党魁选举中失败辞职,财政大臣约翰·梅杰,胜出党魁选举,并接任为首相。
撒切尔夫人是典型的英国右翼政治家,英国第49任首相,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女性首相,在位时间长达11年半,从1979年5月3日到1990年11月28日。她的任期时间之长,创下了自19世纪初利物浦伯爵以来连任时间最长的历史记录。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外交方面,撒切尔夫人对英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重要影响。撒切尔夫人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取向被称为“撒切尔主义”,她本人也因强势和干练的个人风格和工作作风被外界称为“铁娘子”。
历史上著名的马岛战争,这场战争正是在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发生的。撒切尔夫人的强势风格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英国人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所以她领导的英国政府权威得到空前加强,直接帮助她所在的保守党在1983年的普选中获胜,她本人也成功连任。撒切尔夫人最重要的外交成就应该是和中国领导人签署了中英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中英两国关系乃至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约翰·梅杰
——1990年到1991年,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1年的海湾战争,世界经济步入衰退期。
1992年9月16日,黑色星期三,英国保守党无力维持英镑的汇率下限,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乔治·索罗斯做空英镑而获利超过10亿美元,英国为此付出了34亿美元的代价。
1994年采矿业私有化。
1995年,约翰·梅杰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大与欧盟的合作,党内的地位不断受挑战和威胁。
1994-1997年,英国铁路公司私有化。
1997年大选,工党托尼·布莱尔当选为首相,是保守党165年最大的惨败。
第四阶段,1997到2010年,工党长期执政。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
1997年大选,工党托尼·布莱尔当选为首相,终结保守党18年的长期执政。
1997年,2001年,2005年三次胜选为首相。
1992年大选,托尼·布莱尔提出实行极具争议性的最低工资政策。
1994年,工党党魁约翰·史密斯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工党党魁选举,托尼·布莱尔出任英国工党党魁。
1997年大选中赢得了压倒性胜利,成为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英国首相(43岁)。
在卫生和教育事务上增加公共开支。
见证了最低工资的落实。
调高专上教育学费。
进行大幅度宪法改革,如下放权力到苏格兰和威尔士。
2007年,托尼·布莱尔卸任后,首相与党魁之职,由其财相戈登·布朗接任。
布莱尔任内的外交政策基本是在积极跟随美国的同时,试图重塑英国大国形象,竭力扩大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力。最典型的外交事件就是跟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布莱尔倡导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精神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寻求“发展与公正”、“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对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具有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外表英俊潇洒的布莱尔在国际政坛上也算是一位出镜率很高的名人,因此他被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为推动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戈登·布朗
2007年,托尼·布莱尔卸任后,财相戈登·布朗接任。
戈登·布朗出任财政大臣十年,为英国“三低”的年代,低税率、低利率及低失业率。
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制定利息基本利率的权力和责任,控制货币政策,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体系。
2007年,正式接替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
金融危机爆发,布朗对英国银行业进行资本重组,实施临时财政刺激。
2010年,布朗才开始收紧财政政策,修复财政。
2010年,大选失败,保守党的戴维·卡梅伦当选首相。
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男,印度裔,1980年5月12日生英国汉普郡南安普敦,毕业于牛津大学林肯学院,英国保守党成员。 2015年成为议员,2020年担任英国财政大臣。
苏纳克表示能够为国家服务是他一生最大的荣幸。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他将重启信任,重建经济,重整国家。
一名伦敦市民:我闺女已经见证了四个财政大臣,三个内政大臣,三个首相,两个囯王。是的,她今年四个月大了。
里希·苏纳克从政履历
2015年5月,苏纳克被选为里士满的保守党议员,从2017年6月起担任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的议会私人秘书。
2018年1月9日至2019年7月24日担任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议会副国务秘书。
2019年7月24日至2020年2月13日担任财政部首席秘书。
2020年2月13日,里希·苏纳克任英国财政大臣。
2022年7月5日,希·苏纳克因对首相约翰逊失去信心而从政府辞职。
2022年7月8日,苏纳克宣布将竞选下任首相。
2022年7月12日,负责组织英国保守党新党首选举的委员会披露,里希·苏纳克进入保守党党首选举的第一阶段首轮投票。
7月13日,英国保守党议员们对8名保守党党首候选者发起第一轮投票,获得30名支持者的候选者会进入第二轮,里希·苏纳克在列。
7月14日15时,进入第三轮投票的候选人名单出炉,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获得101票支持。
7月13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首选举首轮投票举行。8名竞选人中,英国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所得票数最高,获得88票。
2022年7月18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首选举举行第三轮投票,4名参选人获准进入后续角逐,其中里希·苏纳克继续保持领先。
2022年7月19日,英国保守党议员完成对竞选保守党党首的4名候选者的第四轮投票。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118票)进入第五轮投票的候选人名单。
7月20日,英国保守党议员们对3名保守党党首候选人发起第5轮投票,16时许,进入最后一轮的两位角逐者的名单公布,其中: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137票)。
2022年9月5日,在英国保守党党魁竞选中,时任英国外交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击败了原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将成为新一任英国首相。
2022年10月23日消息,里希·苏纳克宣布将参选保守党党首和首相。
2022年10月24日,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首竞选结果出炉。里希·苏纳克作为唯一一名候选人,自动当选英国保守党新党首,他将接替上任仅45天即辞职的伊丽莎白·特拉斯,出任英国首相。
精英教育
苏纳克的父母从东非移民到英国,都是印度裔。父亲是全科医生,母亲经营自己的独立药房。
他出生在英格兰南安普敦,自幼目睹父亲服务社区,对其奉献社区的精神感到钦佩,而在母亲的药房帮忙期间,苏纳克上了人生第一堂商业管理课。
苏纳克接受的是英国贵族式教育。他从温切斯特公学毕业后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和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又到美国常春藤学府之一的斯坦福大学读MBA。
在斯坦福求学期间,苏纳克遇到了现在的妻子,阿克莎塔·穆尔蒂(Adshata Murthy)。她的父亲是印度亿万富翁、IT服务业巨头Infosys联合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Narayana Murthy)。
苏纳克夫妇现有两个女儿。
他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和一家对冲基金,在步入政坛前曾与人共同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
2015年,苏纳克当选约克郡里士满选区保守党议员,住在诺萨勒顿镇(Northallerton)郊外的科比西格斯顿(Kirby Sigston)。
在许多人心目中,他是最富有的国会议员之一,但他本人对此缄口不言。
移民之子
苏纳克属于出生在英国的第二代移民。外国移民血统和少数族裔这种身份识别对他来说很重要。
2018年,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提到父母都是南亚移民,“就文化教育而言,我周末会去印度教的庙宇 — 我是印度教徒 — 但星期六我也会参加南安普顿足球俱乐部的比赛;就是两头兼顾,什么都参与。”
他说自己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遭遇种族歧视的经历,但确实有一件事一直难以释怀。
那是他十来岁的时候,有一次跟弟弟妹妹一起出去玩,进了一家快餐店。他在照顾弟弟妹妹,坐在附近餐桌的人出言不逊,“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种族歧视),……说了些令人非常不愉快的话。用了P字(英语中对巴基斯坦或南亚裔人的蔑称)。”
被人无端辱骂,苏纳克永远记得那种刺痛,“像针一样刺痛;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就烙在我的记忆中。侮辱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的方式。”
不过,他觉得“无法想象”那样的事会发生在今天的英国。
个人“品牌”
英国主要民意调查网站之一YouGov的数据显示,英国公众对苏纳克出任财相后的表现基本上是认可的,支持率始终平稳保持在半数以上。
虽然他的风格跟顶头上司约翰逊首相非常不同,给人印象是沉稳、规矩,不张扬,而且喜欢整洁的发型,但显然他已经开始创自己的品牌 —“里希品牌”,打造自己的公共形象。
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自己的照片,比如自己身穿灰色连帽运动衫坐在电脑前,在百货公司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乘自动扶梯。
他到一家日本餐馆帮工,以身作则推动餐饮业复苏,鼓励公众多下馆子。他端盘子上菜的照片也招来不少批评,因为显然不符合间隔2米的安全社交距离,而且不戴口罩。
这些轻松花絮之外,作为财相的苏纳克更令人关注的是他准备如何重振英国经济,帮助几近瘫痪的小本经营者和服务业恢复常态。
苏纳克成英国首相,印度人:当家做主了!
在世界的另一边,印度人对身为印度裔的苏纳克将成为英国首相一事百感交集。尽管苏纳克并不是印度公民,他当选英国首相也并不是印度的胜利,但他确实和印度有着很深的关系,其中除了他印度裔的身份外,他还是全球知名的印度大企业印孚瑟斯(Infosys)的共同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N.R. Narayana Murthy)的女婿。
曾经身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如今居然可以有人要反过来当上英国的首相了,而且还是发生在印度独立75年这个年头,以及印度人正在庆祝印度的“排灯节”的日子里,这让他们颇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苏纳克当英国首相。对印度而言,这是多么特别的一个日子,今年也是印度从英国独立出来的75周年纪念日。”
“英国人统治过印度……现在是印度人统治他们的时候了。苏纳克取代特拉斯,万众瞩目。”
“苏纳克成为英国首相。英国曾殖民过印度,今天却将由印度裔当家做首相。”
“1608年,东印度公司在苏拉特附近的一个港口登陆印度。414年后,……在2022年,苏纳克成为了英国首相。时间改变了一切。……”
现任英国首相特雷莎·玛丽·梅(Theresa Mary May,简称“特雷莎·梅”、“特蕾莎·梅”或“特里莎·梅”、“特丽莎·梅”,港译“文翠珊”),1956年10月1日生于英国伊特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地理专业。英国保守党籍女性政治家,保守党党首。
因为做事雷厉风行,被保守党前财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Ken Clarke)评价她是“超难搞的女人”。被众多媒体评价为,英国新铁娘子,与保守党女杰撒切尔夫人不无相似之处。特雷莎·梅行事作风果断,对留学生及外来移民态度较为强硬和保守。以对伊斯兰传教士采取强硬立场并公开支持同性婚姻而出名。特雷莎·梅已婚,丈夫为菲利普·梅,没有子女。
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界工作,1986年当选伦敦市议员步入政界,1997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2002至2003年曾担任保守党主席,2010年保守党大选获胜后出任内政大臣。 卡梅伦辞职后,特蕾莎·梅顺利地成为了党首和首相的继任者。
2016年7月11日,当选为英国第54任首相,同时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2016年9月22日,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特蕾莎·梅排第一名。
2016年12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了2016年全球年度女性领袖榜单,特雷莎·梅等19名女性上榜。
特雷莎·梅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在英国中央银行担任顾问,之后出任伦敦市议会议员长达10年,1997年首次获选国会议员,2002年到2003年担任保守党第1位女性主席。
随后,特雷莎·梅在影子内阁陆续出任教育大臣、运输大臣、文化大臣、就业与养老金大臣等职务,2010年5月掌管内政部,是过去6年来最资深的内阁官员。
卡梅伦是她效力过的第四位保守党领导人,2010年赢得大选胜利后提拔梅担任内政大臣,在100天内废除前工党政府推出的身份证制度。特雷莎·梅担任内政大臣期间曾大幅削减了至少2万名警察 ,2015年卡梅伦连任后,特雷莎·梅继续担任该职。
自特雷莎·梅上台第一年,英国先后遭受了4次恐怖袭击,伤亡惨重。尤其是2017年,堪称英国“最受伤”的一年。
她任内有效打击恐怖主义,降低犯罪率,并成功将激进伊斯兰教传教士卡塔达(Abu Qatada)遣送出境,整顿败坏的警政纪律,成功达成不可能的任务,让党内同志对她敬畏三分。恐袭频发、伦敦居民楼大火、民众对紧缩政策的反对等等,这些都给特雷莎·梅带来巨大压力。
尽管质疑欧盟规定会员国公民得以自由迁徙、工作与居住,主张英国应减少移民人数,以免造成社会族群凝聚问题,特雷莎·梅在公投期间仍低调支持卡梅伦的留欧主张,也正因为她不鲜明的留欧立场,加上丰富的从政经历与出色表现,获得党内脱欧与留欧派同志的一致相挺她担任首相。
她在宣布竞选时说,在举行公投后,英国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来引领我们渡过这段经济政治形势变幻莫测的时期。我们要以崭新的积极眼光看待国家的未来。”同时她强调,英国不可能就脱欧事宜再进行一次投票。许多保守党议员认为,在英国以52%的赞成票决定退出欧盟后,唯有梅能把党内各派团结起来。
英国历任国王名字是什么(英国历任国王介绍)
■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征服王,在位时间1066—1087,诺曼底公爵(1035年—1087年)、英格兰国王(1066年—1087年在位)。表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早年曾经流亡诺曼底,所以与其结盟,并许诺英格兰王位。爱德华死后哈罗德继承英格兰王位,于是威廉出兵占领英格兰。诺曼王朝开始。
【威廉二世】约1056年—1100年8月2日,红毛王,在位时间1087—1100。
【亨利一世】1068年—1135年12月1日,儒雅王,在位时间1100—1135。威廉一世幼子(第四子)。独子威廉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身亡,无子。因丧子和安茹伯爵叛乱而忧郁,导致消化不良而病死。
【斯蒂芬】1096年——1154年10月25日,在位时间1135—1154。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国的布鲁瓦伯爵之子,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
■金雀花王朝(原名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短斗篷王,1133年3月25日—1189年7月6日,是英格兰国王(1154年—1189年在位),他也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1150年起)、安茹伯爵(1151年起)和阿基坦公爵(1152年起)。法国的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同因淫乱被迫离婚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莱奥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晚年发生王后和王子叛乱,亲征诺曼底和阿基坦,被法国国王菲利浦二世和阿基坦叛军俘虏死亡。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理查一世】英格兰国王1189—1199在位,即大名鼎鼎的“狮心王”,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第二任王,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国王”,在10年国王生涯中,有9年零2个月的时间在国外征战。
【亨利三世】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1216年到1272年在位。虽然他的在位时间相当长,他是英格兰历史上最无名的国王之一。
【爱德华一世】长脚王,1239-1307,在位时间为1272到1307年。在英国人心目中,他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能征善战,为英国掠夺了许多土地和财富。在爱德华一世时期,英国无疑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爱德华二世】(1284--1327)在位时间:1307—1327。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于威尔士,是爱德华一世的长子。这哥们是同性恋。
【爱德华三世】(1312--1377),在位时间:1327—1377。爱德华三世(1312年11月13日~1377年6月21日),英格兰国王,1327年到1377年在位。
【理查二世】(1367--1400)在位时间:1377—1399。理查二世(1367年1月—1400年2月14日),英格兰国王,1377年到1399年在位。
■兰开斯特王朝
【亨利四世】(1367--1413),在位时间:1399—1413。亨利四世(1367年4月3日~1413年3月20日),英格兰国王,由1399年到1413年在位。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出生在波林布鲁克。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霍尔福德公爵的挑拨,在1395年被驱逐并没收领地。起兵征讨理查。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
【亨利五世】(1387--1422),在位时间:1413—1422。亨利五世(1387年8月9日或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英格兰兰卡斯特王朝国王(1413年—1422年在位)。在他短暂的九年统治期间,他取得了中世纪任何一位英格兰国王都未取得过的军事辉煌。
【亨利六世】(1421--1471),在位时间:1422—1461。简介:亨利六世(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1日或5月22日)兰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国王(1422—1461;1470年—1471年)。出生后九个月即位。
■约克王朝
【爱德华四世】(1442--1483),在位时间:1471—1483。爱德华四世(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英格兰国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
【爱德华五世】(1470--1483),在位时间:1483。爱德华五世(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英格国王,1483年在位。爱德华五世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他父亲死后即位为英国国王,但不到一年,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的失踪
【理查三世】(1452--1485),在位时间:1483—1485。简介:理查三世(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兰国王,1483年到1485年在位。爱德华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为摄政王,杀害侄子爱德华五世后即位。镇压了要求王位继承权的白金汉公爵叛乱。但是在和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的交战中,由于部下威廉·斯坦利叛变而失利被杀。约克王朝结束。尽管因为篡位而名声不好,但是很有政治才能。
■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1457--1509),在位时间:1485—1509。亨利七世(1457年1月28日~1509年4月21日),英格兰国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时间:1509—1547。亨利八世(生于1491年6月28日–卒于1547年1月28日)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次子。
【爱德华六世】(1537--1553),在位时间:1547—1553。爱德华六世(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英国国王,1547年1月28日到1553年7月6日在位。亨利八世独子。
【简·格雷】在位时间:1553,琴·格蕾或者简·格雷(可能1537年10月12日出生,1554年2月12日逝世)是一位英格兰女王。她在位仅于1553年内数日。但她的女王地位有争论(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正式算作英国女王)。
【玛丽一世】(1516--1558血腥玛丽),在位时间:1553—1558。玛丽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在位时间:1558—1603。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公元1533~公元1603),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斯图亚特王朝
【詹姆斯一世】(1566--1625),在位时间:1603—1625。詹姆士一世(1566年6月19日~1625年3月27日)。詹姆士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与她的第二任丈夫达恩利伯爵亨利·斯图亚特所生的唯一儿子。
【查理一世】(1600--1649),在位时间:1625—1649。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之子,1625年继承王位。他在詹姆士宣扬君权神授等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共和政府
【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Cromwell1599--1658),在位时间:1649—1658。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国议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的人物。-1659年的护国公,前任护国公是其父奥利弗·克伦威尔。他企图继承其父的独裁政策,但在军官和人民的逼迫下重新召开父亲解散的议会。1659年议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他被撤护国公职。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1630~1685),在位时间:1660~1685。查理二世:苏格兰及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II,1630年5月29日——1685年2月6日),苏格兰及英格兰国王。
【詹姆斯二世】(1633~1701),在位时间:1685~1688。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1685-1688),查理一世之次子,查理二世之弟。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1650~1702,1662~1694),在位时间:威廉三世-1689~1702,玛丽二世-1689~1694。
威廉三世,英格兰的威廉三世(1650年—1702年),即苏格兰的威廉二世、奥兰治的威廉亲王,奥兰治亲王、荷兰执政、英国国王。他是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公主的儿子。
玛丽二世(1662年4月30日—1694年12月28日),荷兰王后、英国女王。
【安妮女王】(1665~1714),在位时间:1702~1714。简介:安妮女王(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大不列颠王国女王。
【乔治一世】(1660--1727),在位时间:1714—1727。乔治一世(1660年——1727年),汉诺威选帝侯、英国国王。
【乔治二世】(1683--1760),在位时间:1727—1760。乔治二世(1683年——1760年),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
【乔治三世】(1738--1820),在位时间:1760—1820。乔治三世(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是英国及爱尔兰的国王,汉诺威选帝候(后为国王),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
【乔治四世】(1762--1830),在位时间:1820—1830。简介:乔治四世(1762年——1830年),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
【威廉四世】(1765--1837),在位时间:1830—1837。简介:威廉四世(1765年——1837年),英国国王,汉诺威国王,是乔治三世的第三个儿子,乔治四世的弟弟。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在位时间:1837—1901。维多利亚女王(生于1819年5月24日-卒于1901年1月22日)。
【巾帼风姿,一代辉煌】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维多利亚女王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1837年登基,时年十八岁。即位初年,她积极参与朝政,和首相墨尔本子爵W.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倾向于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后,女王和丈夫艾伯特亲王坚决反对外交大臣H.J.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顿辞职。在位后期,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维多利亚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累里去世后,开始信任索尔兹伯里和张伯伦。1887年及1897年,英国举行隆重大典,庆祝女王即位50周年和60周年,并借帝国各属地代表聚集伦敦之机,举行帝国殖民地会议,利用女王声誉,巩固大英帝国的统治和内部团结。在维多利亚统治期间,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温莎王朝(含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爱德华七世】(1841--1910),在位时间:1901—1910。爱德华七世(1841年11月9日—1910年5月6日),全名阿尔伯特·爱德华·维丁,阿尔伯特·爱德华·冯·萨克森·科堡-哥达,英国国王,印度皇帝。
【乔治五世】(1865--1936),在位时间:1910—1936。乔治五世(1865年6月3日—1936年1月20日),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尔伯特·温莎,1917年取消维丁姓氏,英国国王,印度皇帝。
【爱德华八世】(1894--1972),在位时间:1936年在位11个月。温莎公爵即英国的爱德华八世。英王爱德华八世出生于1894年6月,是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长子。按照王位继承法,1910年被立为英国王储。
【乔治六世】(1895--1952),在位时间:1936—1952。简介:乔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
【伊丽莎白二世】(1926---2022),在位时间:1952年2月--2022年9月8日。伊丽莎白二世,全称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基督教)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2015年,她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打破了她的曾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创下的纪录。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因其优雅、尊严和奉献精神在世界各地广受赞誉。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致敬,她坚定不移地、毕生致力于为民众服务。
【查尔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1948年11月14日---)查尔斯是英国历史上最长储君,出生于1948年11月14日,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亲王的长子,也是英国王室第一顺位继承人。全名“查尔斯·菲利普·亚瑟·乔治·蒙巴顿-温莎”(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Mountbatten-Windsor)。1952年被封为康沃尔公爵、卡里克伯爵、伦弗鲁男爵、苏格兰诸岛、大斯图尔德勋爵。1958年,被封为威尔士亲王(英国王位继承人在储位期间的专用封号)、切斯特伯爵。在伊丽莎白二世创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君主的纪录同时,查尔斯王子也创下了64年的英国历史上最长储君的纪录。虽然查理三世长期仅能担任王储一职,但作为英国王室的代表积极投身于公共事业和慈善事业。他亲自创立过18个慈善组织并亲任所有该些组织的总裁,该些慈善组织每年筹款高达1亿英镑并活跃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年轻人培养等多个领域。在女王眼中,查尔斯“是一位有奉献精神并且值得尊敬的王位继承人”。2018年4月20日,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批准查尔斯王子担任下一任英联邦元首。2022年9月10日,查尔斯三世在圣詹姆斯宫正式宣誓登基成为英国新君主。2023年5月6日,英国举行国王查尔斯三世的加冕仪。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父亲乔治六世去世后于1952年2月6日即位,后于1953年6月2日加冕,2022年9月8日去世,是英国迄今最长寿、在位最久的君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在伦敦中心的梅费尔区(Mayfair)出生,闺名伊丽莎白·亚力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伊丽莎白二世祖父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祖母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国王乔治六世当时还是约克公爵,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当时还是约克公爵夫人。作为家中长女,伊丽莎白二世在其母亲督促下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
1936年其伯父爱德华八世退位,父亲乔治六世即位,伊丽莎白二世亦由此成为王位推定继承人。1947年伊丽莎白二世与希腊及丹麦的菲利普王子成婚,婚后两人育有三子一女:查尔斯王子、安妮长公主、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
1952年2月6日伊丽莎白二世继承其父乔治六世成为英国女王,并相应成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基斯坦、锡兰(斯里兰卡)女王。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27岁时加冕成为英国女王。自伊丽莎白二世登基以来,世界政坛更迭变化、如“走马观花”。在她长达数十年的统治期间,英国经历了“日不落帝国”解体、英阿马岛战争、战后复苏又衰落、英国脱欧、新冠疫情等风风雨雨,可以说,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国当代史。
除了最一开始的父王驾崩外,伊丽莎白二世也见证了苏伊士运河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总统遇刺、英格兰世界杯夺冠、北爱尔兰流血星期天、福克兰岛战争、洛克比空难、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戴安娜王妃车祸逝世、911恐怖攻击、入侵伊拉克、伦敦七七爆炸案、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欧、全球疫情等等重大的国家级危机。但每逢大难,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能在英国国民面前沉着安抚民心,并温柔坚强地让国民冷静团结。
女王在位70年间先后与15位首相共事(自1955年至2022年),从1874年出生的丘吉尔,到101年之后的1975年出生的特拉斯。1951年上任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即位后共事的第一位英国首相。女王在位期间,每星期坚持会例行接见在任首相。从丘吉尔开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英女王了,而后,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哈罗德·麦克米伦、道格拉斯·霍姆、哈罗德·威尔逊、爱德华·希斯、詹姆斯·卡拉汉、玛格丽特·撒切尔、约翰·梅杰、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戴维·卡梅伦、特蕾莎·梅、鲍里斯·约翰逊、利兹·特拉斯相继成为首相。女王还是哪个女王,真可谓是“铁打的”女王、“流水的”首相。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是英国最珍视的连续性象征。伊丽莎白二世在二战结束后上台,当时英国正处于社会和地缘战略的快速变化期。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是英国最早的大型电视转播活动之一。二战结束后,英国进入了一个大众富裕的新时代,电视、冰箱、室内管道和汽车开始成为英国家庭的标配。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英国政坛见证了一种转变,即从以君主来定义历史时代的国家倾向——金雀花王朝、伊丽莎白时代、乔治王时代、摄政时代、漫长的维多利亚时代、爱德华时代——转向以那些当选代表的政策塑造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倾向。
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英国在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重建了自己。特别在音乐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起,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大卫·鲍伊、皇后乐队等为英国乃至世界摇滚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期间,英国王权的衰落伴随着她在英联邦、欧洲以及英美特殊关系中的成员身份所塑造的新角色诞生。尽管主要身在英国,但伊丽莎白二世深深致力于她作为英联邦元首的角色,并且她在位期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访问其他英联邦国家。她访问过110个国家,旅程已经超过一百万英里,称其为“历来旅行最多的国家元首”。女王在位50年的金禧年(2002年)。为了庆祝,她访问了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地以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70个城镇,行程超过4万英里。
她帮助领导英国经历了二战后的岁月、冷战、经济兴衰、北爱尔兰冲突、欧盟成立以及脱欧。英国近年来的政治一直被日益两极化和不团结所定义,而伊丽莎白二世被视作少数几个能够团结这个国家的人物之一。伊丽莎白女王的尽职赢得国人钦佩,很多英国人认为她在英国经历世界权力的消失时是国家力量的支柱。在世界很多国家放弃王室之际,她在帮助君主政体在英国的延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女王以务实和朴实尽责著称,在很多人的眼中是英国的化身。她代表英国坚定地经历了无数活动,赢得英国大多数人的尊敬和海外的人气,成为世界最显赫的人物之一。她亲自会见了十五任美国总统【历任美国总统】,最后一次是在2021年6月会见美国现任总统拜登。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超长待机”
2007年,81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2015年9月9日,她再次刷新曾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创下的63年7个月零2天的在位时长纪录,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同年,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去世,她又成为世界上在世的年龄最大的统治君主。
2022年6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成为世界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现代君主。她已经超越了此前位列第二的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后者从1927年至2016年间在位70年126天。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仍然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从1643年到1715年在位72年110天。
伊丽莎白二世与希腊王子海军中尉菲利普·蒙巴顿(封爱丁堡公爵)1947年11月20日结婚,婚后有四个孩子,分别是1948年出生的长子查尔斯、1950年出生的女儿安妮、1960年出生的二儿子安德鲁和1964年出生的三子爱德华。女王共有8个孙子孙女和12个曾孙辈。
根据英王室官方的说法,会见女王或其他王室成员没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根据传统礼仪,为表达“尊重和礼貌”,许多人在见到英王室成员时仍会选择行屈膝礼或低头致意。特蕾莎·梅在2016年被任命为首相时也向女王行屈膝礼以示问候。
1、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951 - 1955年任英国首相)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与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2、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 - 1957年任英国首相)
195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首相安东尼·艾登握手。
3、 哈罗德·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1957- 1963年任英国首相)
1960年,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职务的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迎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牛津大学。
4、 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 - 1964年任英国首相)
196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一次宴会上与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及夫人说话。
5、 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64 - 1970年任英国首相)
1969年,首相哈罗德·威尔逊觐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爱德华·希思(Edward Heath,1970 - 1974年任英国首相)
197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爱德华·希思(左二)在首相乡村官邸契克斯别墅接待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
7、 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1974 - 1976年任英国首相)
197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在唐宁街。
8、 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1976 - 1979年任英国首相)
1977年,首相詹姆斯·卡拉汉在温莎城堡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午餐。
9。 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1979 - 1990年任英国首相)
1984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首相撒切尔夫人(右)在白金汉宫招待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
10、 约翰·梅杰(John Major,1990 - 1997年任英国首相)
19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首相们:玛格丽特·撒切尔、哈罗德·威尔逊、约翰·梅杰(左三)、爱德华·希思和詹姆斯·卡拉汉。
11、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97 - 2007年任英国首相)
2002年,白金汉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托尼·布莱尔。
12。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 - 2010年任英国首相)
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她的首相们: 戴维·卡梅伦、约翰·梅杰、托尼·布莱尔、戈登·布朗(右一)。
13、 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2010 - 2016年任英国首相)
2010年,戴维·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赢得微弱多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接见卡梅伦并邀请他组建新政府。
14、 特蕾莎·梅(Theresa May,2016 - 2019年任英国首相)
2016年,戴维·卡梅伦在英国公投脱欧后辞职,特蕾莎·梅就任英国首相,前往白金汉宫觐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行屈膝礼。
15、 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2019 - 2022年任英国首相)
2019年,鲍里斯·约翰逊到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
16、 伊丽莎白·特拉斯(Liz Truss,2022年9月6日~10月20日任英国首相)
2022年9月6日,保守党新党首伊丽莎白·特拉斯应邀到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接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特拉斯是第一位被邀请前往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接受女王任命的首相。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英国国王变成查尔斯三世了……
2022年10月25日,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正式任命里希·苏纳克(Rishi Sunak)为首相。苏纳克是英国第一位非白人首相,第一位印度裔首相,也是英国近210年里最年轻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