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都城,中国各个朝代都城变更,历朝历代古都。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
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朝代更替方面,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根本无法和中国相比。
都城,即就是就是今天所说的首都,又称为国都,首要城市或行政首府,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它通常是各类国家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有的国家不只有一个首都,也有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而进行迁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国历史上共有几个城市做过国都?
在这么多的朝代更替中,不断地有城市变成都城,成为那个时代的文明河繁华的代表,有些得到了传承至今还是繁华的都市,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在哪里都已经无从寻找踪迹了。历史上朝代都不是一个首都 最多有五个首都。
帝都,是对封建帝国的首都的简称。现今世界上已没有国号为“帝国”的帝制国家,“帝都”一词在官方几乎已不再使用。
氏族/朝代/国号 | 首都 | 年代 | |
---|---|---|---|
女娲氏(三皇) | 女娲 | ||
有巢氏(三皇) | 有巢 | ||
燧人氏(三皇) | 商(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 燧人 | |
祝融氏(三皇) | 祝融 | ||
伏羲氏(三皇) | 陈(相传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 伏羲(相传约前2852年—约前2737年) | |
神农氏(三皇五帝) | 鲁(相传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 神农(相传约前2737年—约前2699年) | |
有熊(相传今河南省郑州市) | 炎帝(相传约前2737年—约前2699年) | ||
有熊氏(三皇五帝) | 轩辕(相传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 黄帝(相传约前2699年—约前2588年) | |
庖羲氏(五帝) | 宛丘(相传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 太昊 | |
穷桑氏(五帝) | 穷桑(相传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北) | 少昊(相传约前2587年—约前2491年) | |
共工氏(三皇) | 共工 | ||
高阳氏(五帝) | 高阳(相传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庞口镇旧城村北) | 帝颛顼(相传约前2490年—约前25世纪) | |
帝丘(相传今河南省濮阳市) | 帝颛顼(相传约前25世纪—约前2413年) | ||
高辛氏(五帝) | 亳(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 帝喾(相传约前2412年—约前24世纪) | |
亳(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 帝喾(相传约前24世纪—约前2343年) | ||
青阳氏(五帝) | 清化(相传今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东) | 帝挚(相传约前2343年—约前2333年) | |
陶唐氏(五帝) | 平阳(相传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 尧(相传约前2333年—约前2234年) | |
有虞氏(五帝) | 蒲坂(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 | 舜(相传约前2233年—约前2184年) | |
夏朝 | 先夏 | 大夏(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 | ?—鲧 |
崇(相传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 鲧 | ||
阳城(相传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 | 禹 | ||
阳翟(相传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 | 禹—太康 | ||
有穷氏 | 夏邑(相传今河南省商丘市) 穷石(相传今河南省洛阳市南) | 羿(有穷氏政权) 羿、寒浞 (有穷氏、伯明氏政权) | |
有易氏 | 有易(相传今河北省易水流域) | 有易(有易氏、易阳国) | |
斟(一说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29公里处芝田镇稍柴村,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 太康、中康 | ||
帝丘(相传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 相、少康 | ||
原(一说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2公里庙街原城) | 杼 | ||
老丘(相传今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 | 杼—扃 | ||
西河(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南) | 廑—发 | ||
斟(一说今河南省郑州市旧巩县西南29公里处,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 桀 | ||
“河南”(当今位置不明, 一说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8公里处) | 桀 | ||
商朝 | 先商 |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契 |
商(今河南省商丘市) | 昭明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相土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相土 | ||
邺(今河南省安阳市) | 上甲 | ||
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 王亥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殷侯” | ||
早商 |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大乙汤—大戊密(约前1600年-前1422年) | |
嚣(今河南省郑州市商城遗址) | 中丁庄、卜壬发(仲丁元年,约前1421年-前1386年) | ||
相(一说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南) | 戋甲整(河亶甲元年,约前1385年-前1377年) | ||
西亳(今河南省洛阳市) | 且乙滕—且丁新(约前1376年-前1328年) | ||
西亳(今河南省洛阳市) | 且乙滕—且丁新(约前1376年-前1328年) | ||
奄(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 | 南庚更、象甲和(约前1327年-前1315年) | ||
晚商 | 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 般庚旬—帝辛受(约前1314年-前1046年) | |
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 | 帝辛受(约前1046年) | ||
周朝 | 先周 | 邰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 | 弃-不窋 |
戎狄(今甘肃省庆阳市) | 不窋-公刘 | ||
北豳(今甘肃省庆阳市) | 公刘 | ||
豳(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 | 公刘-周太王 | ||
岐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周原) | 周太王-周文王 | ||
丰京(都城、西政治中心,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处,咸阳市秦都区钓台街道) | 周文王-约前1046年 | ||
西周 | 镐京/宗周(都城、政治中心,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处,咸阳市秦都区钓台街道) | 约前1046年-前771年 | |
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 约前1046年-前771年 | ||
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 周穆王 | ||
犬丘(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槐里城) | 周懿王 | ||
东周 | 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 前770年-前367年 | |
洛(西周国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 | 前367年-前256年 | ||
巩(东周国都城,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 | 前367年-前249年 | ||
秦朝 | 西垂(今甘肃省一带) | ?-非子 | |
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 | 非子-前822年 | ||
犬丘(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 | 前822年-前776年 | ||
汧邑(一说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磨儿塬村西) | 前776年-前762年 | ||
汧渭之会(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 前762年-前714年 | ||
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 | 前714年-前677年 | ||
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 | 前677年-前383年 | ||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 | 前383年-前350年 | ||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 前350年-前207年 | ||
汉朝 | 西汉 | 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前202年 前202年-8年 |
新 | 常安(即长安) | 8年-23年农历二月 | |
玄汉 | 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 23年农历二月-23年农历十月 |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23年农历十月-24年 |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24年-25年农历十月 | ||
赤眉汉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25年农历十月-27年 | |
东汉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26年-190年 |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191年-195年 | ||
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 | 196年-220年 | ||
蜀汉(三国) |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 221年-263年 | |
魏(三国) |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 204年-220年 | |
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 | 220年-221年 |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221年-265年 | ||
吴(三国) | 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 | -221年 | |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东) | 221年-229年农历九月 | ||
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 229年农历九月-265年农历九月 | ||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东) | 265年农历九月-266年农历十二月 | ||
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 266年农历十二月-280年 | ||
晋朝 | 西晋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265年-311年农历六月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313年农历正月-316年农历十一月 | ||
东晋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317年-420年 | |
魏(北朝) | 代国 (十六国) | 338年-340年 | |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 340年-376年 | ||
牛川(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境内的塔布河河畔) | 386年农历正月-386年 | ||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 386年-386年农历四月 | ||
北魏 (北朝) | 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 386年农历四月-398年 | |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市区偏北) | 398年农历七月-494年 |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494年-534年 | ||
东魏 (北朝) |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 534年-550年 | |
西魏 (北朝)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535年-557年 | |
齐(北朝) |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 | 550年-577年 | |
周(北朝)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557年-581年 | |
宋(南朝)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420年-479年 | |
齐(南朝)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479年-502年 | |
梁(南朝)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502年-552年 | |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 552年-555年 |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555年-557年 | ||
西梁 |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 555年-587年 | |
陈(南朝) |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 557年-589年 | |
隋朝 | 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 | 582年-618年 |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606年-618年 | ||
唐朝 | 唐朝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618年-690年 |
武周 | 神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 690年-705年 | |
唐朝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705年-904年 | |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 904年-907年 | ||
梁(五代) | 东都(今河南省开封市) | 907年-909年 | |
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 | 909年-913年 | ||
东都(今河南省开封市) | 913年-923年 | ||
唐(五代) | 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 | 923年-936年 | |
晋(五代) |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 936年-947年 | |
汉(五代) |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 947年-951年 | |
北汉 |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 951年-979年 | |
周(五代) |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 951年-960年 | |
宋朝 | 北宋 | 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 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 |
南宋 | 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 1127年6月12日-1128年 | |
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1130年-1276年 | ||
辽国 | 契丹 | 907年-916年 | |
契丹国 | 916年-918年 | ||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 918年-936年至947年间 | ||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 947年间-983年 | ||
契丹国 |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 983年-1066年 | |
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 | 1066年-1120年 | ||
北辽 | 南京(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丰台区东) | 1122年-1123年 | |
西北辽 | 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达欣其楞县青托罗盖古城) | 1124年-1130年 | |
西辽 | 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 | 1132年-1134年 | |
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马克市布拉纳城) | 1134年-1218年 | ||
东辽 | 中京(今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 | 1213年-1269年 | |
后辽 | 澄州(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 | 1216年-1219年 | |
金国 | 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 | 1115年-1153年农历三月 | |
中都(今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丰台区东) | 1153年农历三月-1214年 | ||
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 | 1161年10月27日-1161年农历十二月 | ||
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 1214年-1232年农历十二月廿五日 | ||
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市) | 1232年-? | ||
蔡州(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 ?-1234年2月9日 | ||
元朝 | 大蒙古国 | 阔迭额阿剌勒(今蒙古国肯特省德勒格尔汗县阔迭兀岛附近) | 成吉思汗—蒙哥 |
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喇和林县) | 1220年-1264年8月 | ||
开平/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 | 1260年5月5日-1276年 | ||
燕京/大都(今北京市) | 1271年-1368年农历八月 | ||
北元 | 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 1368年农历八月-1369年 | |
应昌(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木) | 1369年-1370年 | ||
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哈喇和林县哈喇和林市额尔德尼召寺庙北) | 1370年-1388年 | ||
明朝 | 明朝 | 南京 | 1368年1月23日-1421年2月2日 |
北京 | 1421年2月2日-1424年 | ||
南京 | 1424年-1441年 | ||
北京 | 1441年-1644年4月25日 | ||
南明 | 南京 | 1644年6月7日-1645年6月17日(福王朱由崧) | |
福州 | 1645年6月29日-1646年10月7日(唐王朱聿键) | ||
广州 | 1646年12月8日-1647年1月20日(唐王朱聿𨮁) | ||
杭州 | 1645年7月1日-1645年7月7日(潞王朱常淓) | ||
肇庆 | 1646年11月20日-1652年3月15日(桂王朱由榔) | ||
安隆(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 1652年3月15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朱由榔) | ||
绍兴 | 1645年8月3日-1646年7月14日(鲁王朱以海) | ||
台州 | 1646年7月14日-1653年4月(鲁王朱以海) | ||
桂林 | 1645年9月22日-1645年10月14日(靖江王朱亨嘉) | ||
抚州 | 1645年11月(益王朱慈炲) | ||
龙游 | 1646年(益阳王朱术雅) | ||
揭阳 | 1647年10月18日-1647年10月21日(益王朱由榛) | ||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 1649年2月-1650年春(楚王朱容藩) | ||
明郑 | 东都/东宁(今台湾省台南市) | 1661年4月-1683年(郑成功、郑经、郑克塽) | |
清朝 | 女真国 | 佛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二道村) | 1587年2月-1603年2月 |
大金 | 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 1603年2月-1620年11月 | |
界藩(今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章党镇高丽村与李家乡竖碑村交界处) | 1620年11月-1621年9月 | ||
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东京陵乡新城村) | 1621年9月-1625年4月11日 | ||
沈阳/盛京 | 1625年4月11日-1636年5月15日 | ||
清 | 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 | 1636年5月15日-1644年9月20日 | |
北京 | 1644年9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 ||
北京 |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 |
关于朝代的都城: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都大多集中在国都,西周开始的陪都制度又叫“两京制度”,此后各朝代无不仿照周朝设立两京,甚至三京、四京,有的甚至有五个首都。汉、隋、唐、宋时代华夏王朝大多都是“两京制”,“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都号称是十三朝古都,那宋往后两京渐渐衰败,政治中心东移,北宋时代的两京已经是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了,还有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南宋时法理国都还是东京开封,行在临安(杭州),元往后,政治中心大多在北京。少数时辰在南京(明初建都南京)。因为篇幅上述表格只列一个都城。中国有多少个城市做过国都?(中国八大古都)
辽国5个都城(五京)
辽国实行的是五京制,上京临潢府(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是辽国的正式都城,但辽国还有四个都城,分别是西京大同府(现在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现在北京),中京大定府(现在内蒙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附近)以及东京辽阳府(现在辽宁辽阳市)。
金国3个都城(三京)
金国的都城有三个:金上京会宁府(哈尔滨阿城附近)、中都大兴府(现在北京),还有汴京开封府(现在河南开封)。但金国都城与辽国又有不同,三个都城是之后灭宋形成的。
北宋“四京”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北宋有“四京”分别是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北宋是一个都城(东京),三个陪都。
北宋的都城东京又称汴梁、汴京,即现在的河南开封。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东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后周东京开封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东京在当时都已经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商业繁荣,市肆极为发达。东京城内有一条河流:汴河。汴河从西向东横穿东京城,那里成百上千的大小货船,载来了各地的货物。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在清明时节,人们在汴河两岸及街市上活动的情景。
宋朝的南京为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宋州(今商丘)任归德军节度使,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认为宋州是赵家的发迹之地,故建国号为宋朝,并在宋州建赵家原庙为圣祖殿。南京在四京中规模最小,但以汴河北连东京,南入于淮。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形势下,具有沟通江淮之利。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如契丹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今河北大名)。
西京的洛阳是当时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洛阳。北宋以前,洛阳已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明朝三个都城(三京)
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金陵),大臣陶安建议朱元璋定都也就是现在南京,他认为金陵“抚形胜以临四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历史上也有王朝在此建都。后来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所以南京是福地,朱元璋没忘。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并没有打算在南京长期居住,朱元璋实际对南京并不太满意,虽然传说中有刘伯温的建议,但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地为都城,王朝气数并不长。所以朱元璋很忌讳这一点,把南京当都城也是权宜之计。他曾派儿子朱标去北方重新选址,朱标先后考察了西安、洛阳两地,最后还给朱元璋呈送了关于迁都的可行性报告。但不久朱标死了,朱元璋迁都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历史称中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叫“北京”的都城在开封,朱元璋当时有此建三个都城计划,但没有实施,开封也没建建设。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了侄子的天下,把都城迁到北京,但南京都城继续保留。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也有着深层次考虑。朱棣长期驻过北京,早已经习惯了北京。而北京位置更重要了,可以抵御北方蒙元残余势力,实现真正的“天子守国门”。朱棣虽然把都城迁到北京,但南京继续作为都城用,但与北京地位就不同了。不过朱棣的后代却打算要把都城再次迁回南京,比如明仁宗时就修葺了南京,准备迁都回来,但没有实现。明宣宗把南京作为京师要地,实际上他还以北京为主。到了明英宗时,才正式确立明朝的“两京制”,两个首都并用,两套大臣班底,这也是明朝特色,与辽金不同。
明朝时,大臣有在南京任职的,也有在北京任职的。两个朝廷两套班子:明朝两京制度产生与优劣性。但北京经过明朝几代皇帝的经营,其都城地位已经很难取代。但南京作为辐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明朝也不会放弃。因为早在南宋时期,南京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中心。那时北京还远未达到南京地位,如果明朝放弃南京,那么就会面临海上及南部地区威胁,不可能及时处置。所以保留南京,巩固北京,有利于明朝的统治。
一、奴隶社会
1.夏:阳城(河南登封)
2.商:亳(河南商丘)-盘庚迁殷(安阳)
3.西周:镐京(西安)
4.东周:洛邑(洛阳)
二、封建社会
1.秦:咸阳
2.西汉:西安
3.东汉:洛阳
4.三国:魏-洛阳;蜀-成都;吴-南京
5.西晋:洛阳
6.东晋:南京(建康、建邺、金陵、江宁等)
7.南朝:南京(宋齐梁陈)
8.北朝:北魏(平城-洛阳)、东魏(邺城:河北临漳县)、西魏(长安)、北齐(邺城:河北临漳县)、北周(长安)
9.隋唐:西安
10.北宋:开封;南宋:杭州
11.元:北京
12.明:南京(朱元璋)-北京(朱棣)
13.清:北京
三、古代都城规律
(一)方向
1.从西往东: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2.从南往北:南京-北京
(二)都城特点
1.定都西安的都比较强势:西周、秦(咸阳)、西汉、隋唐(西北民族入侵)
2.定都洛阳的保守:东周、东汉、魏、西晋等(迁都影响)
3.定都南京的偏安一方:东吴、东晋(远离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4.定都北京的武力强盛:元、明、清(抵御外族入侵的需要)
(三)都城变迁原因
1.政治原因: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2.抵御外族:南京—北京
3.经济重心转移:开封—杭州
4.战争原因:周朝(镐京-洛邑)
四、七大古都
1.西安:13朝古都,主要朝代:西周、西汉、隋朝、唐朝;
古称:镐京、长安、西京、西都等。
2.洛阳:13朝古都,8朝陪都。主要朝代:东周、东汉、魏国、西晋;
古称:洛邑、洛城、神都等
3.南京:6朝古都。主要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古称:建康、建邺、金陵、秣陵、江宁、应天、天京
4.开封:8朝古都。主要朝代:北宋
古称:汴梁、汴京、陈留
5.杭州:主要朝代为南宋。
古称:临安、余杭、钱塘
6.北京:6朝古都。主要朝代:金朝、元、明、清等
古称: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幽州
7.安阳:主要朝代:商朝。古称:殷、邺等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在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中,古老的中华民族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批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于一体的大都会。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也就形成了“大都会”,尤其是历代的国都。
八大古都的由来
早期的王朝更倾向于东西两都的设置,有代表性的是周朝、汉朝、唐朝。尤其汉朝的《两都赋》传播广泛,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两都深入人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古都”的说法。西安和洛阳谁才是真正的十三朝古都?
到明朝时,演变出了“四大古都”。明朝陈建在其《建都论》中明确提出了“古今天下都会有四”。分别指的是长安、洛阳、开封、北京。
此后数百年,中国四大古都的地位一直比较牢固。直到1920年代,中国史学界将南京纳入,形成了“五大古都”的格局。南京古称是建业、建邺与建康
紧随其后的1930年代,又将杭州纳入,形成了中国“六大古都”。
1988年在史学界泰斗谭其骧的极力主持下。安阳被纳入大古都的行列,至此有了中国“七大古都”。邺城是如何在历史上销声匿迹的?
最新考古发现不断印证着中国辉煌的历史,书写更新着人们先前的认知,几十年来,先后在郑州区域内发掘出的“禹都阳城”、“夏都阳翟”、“商代隞都”、“郑韩故都”加之“黄帝之都有熊”,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说找到了实证,也使郑州名正言顺的列入了“八大古都”之中。2004年将郑州也认定为大古都,因此有了中国“八大古都”,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十一朝古都 西安
九朝古都 洛阳
七朝古都 开封
六朝古都 南京
五朝古都 北京
殷商古都 安阳
南宋都城 杭州
第八大古都 郑州
“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按定都时间先后,包括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由于中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而且长期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今河南。
2009年,中国古都学会认证,大同市在北魏时期为都城。至此成为"中国九大古都"的说法。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境内古迹众多。煤都大同为何还是十大古都之一?哪朝在这立国?
2016年10月,中国古都学会将成都列为十大古都之一,就有了“十大古都”之说。成都作为一座有着4500多年城市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宝墩古城到金沙遗址,在先秦时期先后有五代古蜀王在成都建立都城。秦以后,成都也先后成为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重要政权的都城,成都的都城历史积年在千年以上,其历史影响力十分巨大。综上所述十大古都指的是西安、北京、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
中国八大古都按正统朝代排名
洛阳--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后粱、后唐、后晋、民国。十三朝。
南京--晋、南朝(宋、齐、梁、陈)、宋、明、民国。八朝古都。
北京--辽、金、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七朝古都
西安--周、汉、晋、西魏、北周、隋、唐。七朝古都。
开封--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七朝古都。
安阳--夏、商、东魏、北齐。四朝古都。
郑州--夏、商。两朝古都。
杭州--宋。一朝古都。
中国最初有的“四大古都”之说,即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后来增加了开封、杭州,形成了“六大古都”;上世纪80年代,安阳也以殷商故都的巨大影响,跻身于“七大古都”的行列。最新考古发现不断印证着中国辉煌的历史,书写更新着人们先前的认知,几十年来,先后在郑州区域内发掘出的“禹都阳城”、“夏都阳翟”、“商代隞都”、“郑韩故都”加之“黄帝之都有熊”,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说找到了实证,也使郑州名正言顺的列入了“八大古都”之中。
古都并称演变
四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
六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
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
八大古都: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
中国京都 神东西南北
首都在中国又称为京城、京都、京畿、京师等。中国重要王朝的的京都在民间被按照文化方位顺序进行分类。
* 神都(今洛阳,历史上又称“洛邑”“洛京”“东都”“东京”)
* 东京(今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京”)、东都(今洛阳,又称“神都”“洛邑”“洛京”“东京”)
* 西京(今西安,历史上称为“镐京”“长安”“大兴”)
* 南京(今南京,历史上又称“金陵”“江宁”)
* 北京(今北京,历史上又称“燕京”“北平”)
建都时间多少争论
自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郑州登封告城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数千年岁月里,中国历史上作为都城的城市据记载前后有220座。著名的有八大古都和大理、银川、拉萨等,在这些古都当中,建都时间的早晚、建都朝代的多少已有定论,争论激烈的问题是:建都时间的长短。目前众说纷纭,媒体上答案较多,论点不一。
建都时间最长的三个古都无疑当属北京、西安、洛阳。北京建都906年是准确无误的,西安和洛阳建都时间无有定论,原因主要出在夏商西周三代纪年上,如果按东周时期竹书纪年推算,洛阳建都当在1300年以上,西安则为1001年。但对该书的真伪史学界争议较多。西周时的都城应该有两处,即镐京与成周,这已为现代考古学所证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明确记载,武王把象征王权的九鼎置于成周洛邑,成王五年东迁洛邑(前1020年)。且成周安置军队八师,镐京安置六师,周穆王周游列国亦是自洛邑王城出发,成周建有明堂、太庙,说明洛邑不但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礼仪祭祀中心和军事中心。
商代先后迁都五处,但主要的三处则分别是西亳、亳隞(郑州)与殷(安阳),西亳即今洛阳偃师商城,与竹书记年的记载相符合。夏代亦多次迁都,洛阳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另一处都城开封,因开封多次遭黄河水淹,地下水位过高,至今仍是考古领域的一个盲点,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作为都城的历史,事实上,仅夏朝依竹书纪年记载就有225年,北宋也长达167年。而洛阳夏代都城二里头遗址则被考古所证实。所以司马迁所说三代都城皆在河洛之间不是没有道理的,竹书记载的内容也是可信的。
问题是:史学大师史念海几十年前计算的古都积年,现在仍为很多人引用,他的结果是:西安建都史为1077年,洛阳为885年。西安即包括西周256年,而且包括了秦都咸阳143年建都史,同时隋唐两代的都城全部都记在西安历史上,史实上两代(含武周)以洛阳为都(不计陪都)至少71年,洛阳的建都史则始自东周,显然有失公允,不符合历史事实,更何况3000年前的镐京遗址仅与4000前洛阳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面积相当。
八大古都积年(不含五帝时期)
下面我们就细数一下这“八大古都”
1.洛阳
洛阳,简称“洛”,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 神都”的城市。洛阳至今埋葬了多少个帝王?
洛阳,身处中原腹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最精华的聚集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中国佛教诞生地、道学及道教首创地、儒学肇始地、理学滥觞地。河图洛书”、“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老子追问无为”,等等影响后世千秋万代的文化盛宴都在此展开。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洛阳,是中华文明的滥觞地,也是海外华人子孙心目中的圣地。
夏:前1938-前1857年 81年
前1589-前1558年 31年
商:前1558-1527年 商初都西亳,计31年
西周:前1020-前771年 计249年
东周:前771-前256年 计515年
西汉:前202年 计1年
汉更始帝:23-24年 计1年
东汉:25-190年 计165年
曹魏:221-265年 计45年
西晋:265-311年 计46年
北魏:493-534年 计41年
隋:604-619年 计15年
王郑:619-621年 计2年
唐:618-907年 以洛阳为都56年(含武周15年),以长安为都223年,另10年避难或巡幸于两京之外。
大燕: 756-757年 759-762年 计4年
后梁:909-913年 计4年
后唐:923-936年 计13年
后晋:936-937年 计1年
中华民国:1932年 计1年
合计:1302年
2.西安
西安,古名长安,中国最早的“二都”之一,当之无愧的中国古都之首,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建都时间长达1200余年,共计13个王朝在此建都: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西安作为最古老的古都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历史画面:成康之治、文景之治秦皇汉武,隋文唐宗,白起王翦、张良萧何、韩信班超、 卫青去病、擒虎万岁、 李靖仁贵;秦扫六合、汉击匈奴、柱国执政、 玄武之变、贞观之治、 武曌女皇、开元盛世、 西安事变……不在原址的古城:长安城变迁史、长安2000年来从未改过名 唐朝后,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西安渐渐丧失了都城的地位。一座千年帝都如何丢掉了王气?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 计256年
秦:前350年-前207年 计143年
西汉:前202年-9年 计211年
新:9-23年 计14年
汉更始帝:24-25年 计1年
东汉:190-195年 计5年
西晋:304-306年 计2年
313-316年 计3年
前赵:319-328年 计9年
前秦:351-385年 计34年
后秦:386-416年 计31年
西魏:534-556年 计22年
北周:557-581年 计24年
隋:581-619年 计以长安为都23年,以洛阳为都15年
唐:618-907年,以长安为都223年,以洛阳为都56年(含武周15年),另10年避难或巡幸于两京之外。
合计:1001年
3.南京
南京,古称金陵、江宁、建康,著名的六朝古都,“襟江带水,虎踞龙盘”是对南京作为王者之都最出名的定论。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至此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共六朝在此建都,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加上后来的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则共有10个朝代和政权建都于此,又有“十朝都会”之称。南京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
东吴:229-280年 49年 265-267年迁都武昌2年。
东晋:317-420年 103年
南朝(宋 、齐、梁、陈四朝):420-589年 167年,552-554年迁都江陵2年。
南唐:937-976年 39年
南宋:1129-1138年 9年
明朝:1368-1421年 53年
南明:1644-1645年 1年
太平天国:1853-1864年 11年
中华民国:1927-1937,1946-1949年 计13年
合计:445年
4.北京
北京,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7余年的建都史。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叫做“蓟”,春秋时期,蓟国西南部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是北京最早作为封地都城的记载。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名称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隋朝时称为涿郡,唐朝时称为范阳,北宋时期宋朝称为幽州,辽朝则称为“南京”。金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南部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于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作为中原王朝都城的开始。自元朝起,改名为大都,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又经过明清两朝的修缮和扩建,奠定了北京首都的帝位。
北京其实只有到了明代才算得上真正的中原王朝,其他的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北京连开封都比不上,更别谈杭州、西安、洛阳、咸阳这些正统的古都了,靠大明迁都才上了档次,以前一直是边远山区、战斗前线、契丹人横行、安禄山造反的地方,北京要不是朱棣号称天子戍边(其实就是僭越篡位心里发虚)什么也谈不上,也就是个水浒传里发配犯人的地儿。
燕:177年,前403-前226年
前燕:7年 350-357年
金:60年,1152-1160年,1162-1214年
明:223年,1421-1644年
清:268年,1644-1912年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元:97年,1271-136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2013年,计64年
合计:913年
5.开封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东京、汴京,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分别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因此被称为“七朝都会”。开封从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变成中国最没落的古都
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取“启拓封疆”之义,定名为“启封”,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9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将古都开封的繁华景象留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
夏:前1847-前1622年 帝杼至帝扃,计225年
战国魏:前364-前225年 计139年
后梁:907-909年 913-923年 计12年
后晋:937-947年 计10年
后汉:947-951年 计4年
后周:951-960年 计9年
北宋:960-1127年 计167年
大齐:1232-1237年 计5年
金:1161年,1214-1234年 计20年
韩宋:1358-1359年 计1年
合计:592年
6.杭州
杭州,古代以人文和风景取胜,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将杭州的曼妙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来考虑,杭州入选“中国古代九大古都”似乎实力不济。早在1930年代,首次将其纳入中国古都行列时,不仅争议就很大,而且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至今,还有人罗列出,杭州作为“中国古代九大古都”浪得虚名的原因:建都朝代只有两个,建都时间很短(210年),仅有的两个朝代分别是地方割据证券吴越和占据半壁江山的南宋,因此在都城辐射上没有全国性的影响。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杭州确实不能与其他古都相提并论。南宋为何一直没有定都 打死也不承认临安是首都
吴越:907-978 ,71年
南宋:1138-1276年 计138年
合计:209年
7.安阳
安阳,古称殷、邺,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在此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加上后来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七朝在此建都,所以被称为“七朝古都”。安阳文化鼎盛,甲骨文、司母戊鼎(后母戊鼎)都在此出土。有“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夏: 前1622-前1589年,帝胤甲至帝发,计33年
中商:帝河亶甲之相都。30年
晚商:前1300-前1027年 计273年
后赵:335-350年 计15年
冉魏:350-352年 计2年
前燕:357-370年 计13年
东魏:534-550年 计16年
北齐:550-577年,计27年
合计:409年
8.郑州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建都时间长达500年。3000多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史称西亳。
古都郑州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最灿烂的成果。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的李家沟遗址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展示了原始农业的面貌。距今约5300年的西山古城遗址(仰韶文化),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源头。
夏初:前1969-前1957年 12年
前1954-1938年 16年
帝禹及帝启,凡28年
早商:前1527-前1377年 亳都,150年
中商:前1377-前1347年 隞都,30年
郑:前403-前375年,计28年
韩:前375-前230年,计145年
合计:381年
按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王郑、唐、武周、大燕、后梁、后唐、后晋(高祖初)、中华民国(32年)。二十三个政权。
陪都政权: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个政权。
合计:三十一个政权。
2.西安,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西周(初年、末年)、秦、西汉、新莽、更始、赤眉、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燕(一个月)、东魏、北周、隋(文帝)、唐、武周(2年)、黄齐、大顺(一个月)。十九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后赵、五胡夏、后唐。
合计:二十四个政权。
3.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诸侯蓟、诸侯燕、秦末燕王、前燕、安史燕、刘燕、辽(1125年)、金(中期海陵王后)、元、明(成祖后)、大顺、清、中华民国(早期)、洪宪、中华人民共和国。
合计:十五个政权。
4.南京,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东吴、东晋、桓楚、侯汉、宋、齐、梁、陈、南唐、南宋(初期)、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四个政权。
陪都政权:杨吴。一个政权。
合计:十五个政权。
5.开封,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夏(帝杼后)、诸侯杞、战国魏(前364年后)、后梁、后晋、辽(辽太宗三个月)、后汉、后周、北宋、张楚(一个月)、刘齐、金(海陵王及宣宗南迁后)、韩宋。十三政权。
陪都政权:明。一个政权。
合计:十四个政权。
6.安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颛顼、帝喾(初年)、夏(后期)、商(中后期)、战国卫、战国赵(初期)、后赵、冉魏、前燕、南燕(1年)、东魏、北齐。十二个政权。
陪都政权:曹魏。一个政权。
合计:十三个政权。
7.郑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黄帝、夏(初年)、商(早中期)、战国郑、战国韩(中后期)。
合计五个政权。
8.杭州,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吴越、南宋。
合计两个政权。
十一朝古都 西安
九朝古都 洛阳
七朝古都 开封
六朝古都 南京
五朝古都 北京
殷商古都 安阳
南宋都城 杭州
第八大古都 郑州
据考古发掘和史籍记载,自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周)、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共计12个朝代,94位帝王,历时1337年,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约21世纪,夏帝太康曾建都斟寻那(今洛阳东二里头) 。夏帝履癸(即夏桀),也建都洛钠, 史书载桀所居“左河、济,右太华,前伊阕(龙门),后太行”,这正是洛阳所处的位置。经考古发掘,在洛阳近郊“二里头遗址”和洛南“锉李遗址”发现并经测定,在商代堆积层下,有夏代早期和晚期文化遗存。公元前约17世纪,商汤灭夏桀,为了镇服夏朝的“顽民”和扩展西部疆域,在原夏都附近另建新都西亳(今洛阳市东)。公元 770年(东周平王元年),平王姬臼为避西戎的侵扰从镐京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灭新莽即帝位,建都洛阳,并改洛阳为雒阳。公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 12月,魏文帝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魏,建都洛阳,以汉都为基础,改雒为洛。修复洛阳宫。
公元264年(魏成熙元年),司马炎杀魏元帝曹奂自立,改国号晋,仍以洛阳为国都,史称“西晋”。北魏太和十九年(邦咸5年),北魏孝文帝元宏(原姓拓拔,改汉姓元),自山西平城迁都洛阳。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杀父即位,建都洛阳,备极豪华。公元684年(唐光宅元年),唐武后照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立则天皇帝,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修省洛阳,筑南北二城,定洛阳为“京都”。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河东晋王李克用的儿手李存勖灭后梁,统一北方,即位称帝,改国号后唐,建都洛阳。公元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夺取了后唐天下,石敬 塘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后晋,建都洛阳,一年零十一个月后迁都开封。
西安是我国也是世界的大古都,这已是获得广泛认同的不争的事实;但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以及与之相关连的西安始都于何年,西安建都究竟历时多少年等,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纷纭的问题。近年来,“十三朝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但不时仍有不同意见提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影响对西安古都地位认定的无关宏旨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使有关政府部门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常出现混乱现象,也妨碍对西安作为重要古都之历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还需要进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
据学者们对述及西安地区历史上建都之王朝问题的论著进行搜检统汁,发现关于西安建都朝代数,已先后出现十朝说、十一朝说、十二朝说、十三朝说,直至二十一朝说等12种之多。实际上在上述诸说中,不少还有2种、3 种甚至4种见解。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当然,上述的诸朝说只是一种概称,究其实,内中既包括有统一时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还包括有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说:
(一)十朝说。最初的倡导者是历史学者武伯纶。他在1979年出版的与1984年再版的《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个朝代,即:
西周(前1134一前771 )
秦(前221 前207 )
西汉(前204 —24)
前赵(318 —329 )
前秦(351 —383 )
后秦(384 —417 )
西魏(535 —556 )
北周(557 —581 )
隋(581 —617 )
唐(618 —907 )
前后历时共1062年。
作者也认为“以上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有的更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_J1.上述十朝说的确不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讫年代,未作精审的考订,很不准确。但所列10个朝代却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与政权。
(二)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周(武周)等4 个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统计表》,对所确定的十四个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
作者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14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
(三)十三朝说。由历史学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沦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 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 、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因为所论依据比较充分,所以颇具影响。但在学术界,对该文所说“至于黄巢在长安建国称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都是农民政权的问题,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却颇多批评,未得到广泛认同。
(四)十七朝说。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力主此说。
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惟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 年;
2.咸阳:秦都,145 年;
3.长安:西汉都,208 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 年;
6.长安:赤眉都,2 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 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 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 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 长安:唐都,266 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 年;
17长安:大顺(李白成)都,2 年。
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白成等4 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
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西安地区建都朝代之见解,可以看出造成诸说杂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还在判定古都的标准有歧义以及对一些史实的认识不一致。前者集中在对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所建都城之认识上,后者反映在西晋之惠帝、愍帝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长安建都等问题上。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确立科学的古都定义人手,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来确定建都朝代问题。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目前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暂,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
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教授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之朝代之外。
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
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第一,紧接在帝后纪之后。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
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2 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12月5 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后至金统四年(883 年)4 月10日始撤离长安。以长安为都施行政令长达3 年,故而大齐政权也当列入在西安地区建过都的一个政权。至于明末李自成,虽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十月攻占西安,十七年(1644年)正月称王于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年号永昌。但为时不长,即于当年二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三月十九日攻占京师,并在北京称帝。
由此可见,李自成只是将西安当作攻取京师的基地,并未将之定为都城。
综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二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等三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六个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称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关于历代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合计历时多少年的问题,也有多种见解,短者有1062年的,长者有1220年的,介于二者之间的尚有1077年、1158年与1099年诸种。。
这显然是与各自认定的建都朝代与计算方法不同有关。现按前述确定的十六朝另行计算如下:
西周:都于丰镐,始于文王末年,止于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为公元前771 年,此为史所明载。至于文王都丰之年代,向有多种说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这样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元年则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于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就为公元前1059年。 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为西周在西安地区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 年。
秦:都于栎阳,始于献公二年(前。383 年),止于孝公十二年(前350 年),历时34年;都于成阳,始于孝公十二年,止于子婴元年(前207 年),历时144年。合计178 年。
西汉:都于栎阳,始于高祖五年(前202 年),止于高祖七年(前200 年),历时3 年;都于长安,始于高祖七年,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8 年),历时208年。合计211 年。
新:都于常安,始于王莽始建国元年(9 年),止于地皇四年(23年),历时15年。
汉更始帝刘玄:都于长安,始于更始二年(24年),止于更始三年(25年),历时2 年。
赤眉帝刘盆子:都于长安,始于建世元年(25年),止于建世二年(26年),历时2 年。
东汉献帝:都于长安,始于初平元年(190 年),止于兴平二年(195 年),历时6 年。
西晋愍帝:都于长安,始于建兴元年(313 年),止于建兴四年(316 年),历时4 年。
前赵:都于长安,始于刘曜光初元年(318 年),止于光初十二年(329 年),历时12年。
前秦:都于长安,始于苻健皇始元年(351 年),止于苻丕太安元年(385年),历时35年。
后秦:都于常安,始于姚苌建初元年(386 年),止于姚泓永和二年(417年),历时32年。
西魏:都于长安,始于文帝大统元年(535 年),止于恭帝三年(556 年),历时22年。
北周:都于长安,始于闵帝元年(557 年),止于静帝大定元年(581 年),历时25年。
隋朝:都于大兴,始于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 年),历时38年。
唐朝:都于长安。由于武则天建周朝,移都神都(今洛阳市)及黄巢大齐政权曾都于长安,故唐朝都于长安可分为前、中、末三个时期。前期始于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止于睿宗文明元年(684 年),历时67年;中期始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止于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历时176 年;末期始于僖宗中和三年(883 年),止于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历时22年。前、中、末期合计265 年。
大齐帝黄巢:都于长安,始于金统元年(880 年),止于金统四年(883 年),历时4 年。
上列16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地区建都,去掉7 个重叠年份,累计为1133年。简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历时长达33年。
南京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对南京的美称,都是对南京悠长历史的形容。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
从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筑城长干里开始算,南京已经有了将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这2500年的漫长历史中,一共有十二个政权定都,除了我们熟知的那十个政权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以及南宋初期。历史确凿,南京应该换上一顶“十二朝古都”的新帽子。
唐代末年,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应募为州兵,参加唐朝军队。因为他身材高大,作战勇敢,在与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军对抗中,逐步发迹,官至庐州刺史、宣州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要职,握一方兵权。势力范围以广陵(今扬州)为中心,据有今苏、皖、赣、鲁诸省之大部,成了一方的割据势力。唐天复二年(902),唐昭宗李晔封杨行密为吴王。
同年,杨行密去世,长子杨渥继吴主位。唐天四年(907)后梁取代唐,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8年,吴将纪泽杀杨渥,杨行密次子杨隆演继位,由大臣徐温主政。920年2月杨隆演去世,杨行密四子杨溥继位,此后通过“改升州(即南京)大都督府为金陵府,拜徐温为金陵尹”,921年改年号为顺义;927年,文武百官上表劝杨溥当皇帝,大赦天下等措施,完成了建国的任务。杨吴大和“五年(933),建都金陵”,杨吴政权建立,以南京为其首都。
四年之后,937年,拥有大权的徐温养子徐知诰,建齐国,“以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杨溥把皇位让给徐知诰,结束了南京作为杨吴政权都城的四年历史。由于建都时间太短,学界因此很少提及杨吴建都金陵的历史。
一百多年之后,南京再度成为另一个小朝廷的首都。季士家说,“南宋初年南京又成为首都,这次时间稍微长一点,从1129年到1138年,前后历时十年”。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史称南宋。有意思的是,南宋以商丘为首都,也叫做南京。后来由于金军南下,赵构推行秦桧等人主张的投降路线,南宋节节败退。后来,赵构匆匆撤离商丘,逃往扬州,不久又渡江南逃。
南宋统治集团渡江之后,抵抗派李纲等人力主以金陵为都,高宗赵构被迫于建炎三年(1129)五月八日决心宣布:在南京(当时称“江宁府”)定都,并把“江宁府改为建康府”。不过赵构还是嫌南京紧靠长江,金兵随时过江,终于在绍兴八年(1138)迁都临安(今杭州),结束了南京作为南宋首都的十年历史。
从此以后,金陵虽然仍作为南宋的留都,为时长达141年(1138——1279年),但八代君王在强敌的威胁下均安闲自得地在西子湖畔过着被时人讥讽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朽生活。
首都作为一个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每个朝代最重要最繁荣的城市。在我们惯常的认知里,每个朝代似乎都只有一个都城,但是等我们认真想一下就能发现,唐朝好像有过一个东都,清代似乎也有过一个盛京,甚至我们再往前看,还能发现西周时期还拥有成周和宗周。从西周时开始,在往下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中,几乎每个王朝都拥有多个都城。一个国家设一座都城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的王朝中是极为少见。
实际上,当我们翻开史书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在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中,两京陪都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京四京也不是昙花一现,甚至于五京六京也不是没有存在过。这种制度被称作是多京制,每个朝代设立的都城数量不同,其背后的意义也大不一样。
就历史记载来看,完全意义上的两京陪都制其实较少,很多朝代都是在两京陪都的基础上还设立有新的都城,不能算作单纯的两京,不过我们一般来说还是把西周和清朝看作是两京制。
以西周时期为例,此时的两京制指的是宗周和成周,成周作为后来迁都形成的都城主要是作为西周时期的政治中心,周王室的行政机构都位于此。而宗周则是周王室的宗族之源,原本在迁都之后失去了都城地位的宗周之所以还能成为一个陪都,主要是因为周王室要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来维系当时的宗法制,这也和清代盛京的出现原因一致。
“多京制”是各王朝的历史传统。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就考虑建立多个都城,当时西周首都是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距离中原太原,缺乏威慑力,于是周武王便计划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可惜愿望没实现就病逝了,后来周成王继位,将象征天下的“九鼎”迁置到洛邑。后来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失去了诸侯的信任,最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平王继位后次年就正式将国都迁到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在多京制中,三京制出现的次数最多,许多王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京制作为都城的设立制度,但是他们选择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三京制是秦朝(咸阳、西垂和雍都)。随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当时秦朝最为繁盛的城市。不过秦国之前迁都了好几次,先是从雍城迁到泾阳,又从泾阳迁到栎阳,最后才从栎阳迁到咸阳,其中雍城是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所以秦朝建立后许多大型典礼还得回雍城举办,像秦始皇加冕典礼就是在雍城举行的。咸阳是秦朝的首要都城,而西垂和雍都则是由于祭祀和礼仪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而第二次出现三京制则到了东汉时期,此时的三个都城是长安、洛阳和宛。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都城,在东汉依旧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时的首都并不是长安而是洛阳,这是由于西面边疆的混乱有所减轻,因此洛阳的战略地位开始上升。与此同时,因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在宛,于是宛就成为了留都。
除此以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王朝之一的唐朝也实行的是三京制。此时的三京制中主要都城还是长期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长安和洛阳,唐王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了一个陪都,以稳定当时越发扩大的统治基础。当然了,由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陪都的设立有所改动,但是直到安史之乱之前依旧以三京制为标准。
与之相似的还有明朝的三京制,北京开封和南京应天就像是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一样,作为互相平衡的两个都城,在此基础上,因为朱元璋的故乡位于凤阳,就把这里设置为了中都。
四京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军事需要,这一制度首次出现是在五代时期的后唐,后来的北宋也对此进行了沿用。后唐时期的都城位于邺,其他的东西北三个都城都是军镇类型的陪都,主要是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防范周围对自己政权虎视眈眈的敌人。
北宋的四个都城则是汴京、洛阳、应天和大名,就像是三京制那样,汴京和洛阳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互相平衡,应天作为赵匡胤的发迹之地作为留都型的陪都,而北边的大名则是为了应对逐渐崛起的辽政权,设立的一个军事重心。
五京制和三京制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次数较多的多京制,它在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八次,最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五都制度。当时的五个都城分别是作为政治中心的洛阳,以及后来建立的邺城、许昌、谯以及长安。
其中邺城是在官渡之战之后建立起来的,为巩固当时曹魏政权的北方局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长安则作为西北方的军事重镇成为五都之一。除此以外,由于许昌是曹魏时期的屯田制最初开始实行的地方,此地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都城。
六京政权则是以汉代王莽时期为典型,此时的都城除了一直以来的长安以外,还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和宛。王莽在这些地方设立了五均官,使得这些城市成为了商业经济方面的陪都。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几乎所有朝代都不仅仅只有一个都城,除了当时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之外,统治者们还会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来设立其他的陪都,对王朝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有的王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经济重心都城,能够为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有的王朝在自己先祖的发迹之地或者是传统的祭祀祖先的地方建立起一个留都类型的陪都,能够对当时人民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巩固了文化上的统治基础。更有的王朝在面对其他政权的虎视眈眈时,会在相应的军事重镇处建立起一个国防需要型的陪都,为巩固国家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伴随着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王朝的都城设立制度一直在两京陪都和其他多京制中不断变化,最多的时候曾设立了六个首都,对当时的王朝统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五座都城还不是最高纪录,与宋朝并立的金朝。在金熙宗时代,曾经设过六座都城,它们是:上京会宁府、北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
古代王朝为何要设立如此多的都城,它们又有何作用呢?
一、“多京制”是历代王朝的传统
“多京制”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为:尽管历史上许多王朝都设有多座都城,但其中有一个是中心都城,其余的我们称之为“陪都”,由此形成的“1+N”的都城制度,我们称为“多京制”。
“多京制”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武王建国时,就已经有设置多个都城的考虑。
受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王朝都城,无法形成较大的统治辐射半径,因此,周朝才采取“分封而治”的统治策略。
周王室来自西部,虽然东征成功,占据了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但对于再往东的广大中原,是缺乏威慑力的。因此,周武王决定在洛邑(河南省洛阳市)建立宫室,扩大其在东方的势力范围。
周成王时,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置于洛邑城中。至此,周王室通过东迁洛邑,并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达到了进一步问鼎中原的目的。
秦朝在统一天下以前迁都咸阳,在以前它有旧都雍城和栎阳。其中,雍城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先后有19位秦国国君在此执政。因此,秦始皇的一些大型典礼,往往都要回到雍城举行。
西汉时期,刘邦在咸阳城旁的长安村新建了都城长安,并定都于此,虽然对于同时期洛阳是否为陪都尚无确定记载,但从东汉建都于洛阳来看,当时西汉很可能也设立了东都洛阳。
王莽的新朝一下子设置了多达六个都城,除了长安外,还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可惜王莽的新朝短命,不过短短的十五年就被老刘家后人刘秀灭了,“穿越之子”王莽还是斗不过“位面之子”刘秀啊。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设立了三座都城。除定都洛阳以外,他还将汉室旧都长安作为西都。同时,为了表达对老家南阳郡的思念,他还将南阳定为了南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最终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时期,国土最为广大的其中继承东汉正统的魏国,设置了五座都城:除了洛阳以外,还有长安、谯、许昌、邺四座。其中,长安是汉朝旧都,谯是曹氏发迹之地,许昌是曹操老营,而邺是曹魏封国所在地。
不过后来接替曹魏并一统天下的西晋定都洛阳后没有设置陪都。西晋以后就是长达三百年的乱世,政权林立,小国众多,这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林立,但一旦有王朝志于恢复一统,便实行“多京制”,如北魏时,孝文帝为进取中原,一统天下,从故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改平城为北京,开始了两京制。
到了隋朝时期,天下一统,除了大兴(长安)以外,隋炀帝还设洛阳为东都。
唐朝建立时,承袭隋朝的传统设立两京,但安史之乱后,唐朝都城数量由两京一下子升格为了五京。除了我们熟知的长安城(中京)外,还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和南京成都,一共五座都城。
唐朝除了唐太宗到唐玄宗中期还行,以后就是被虐的朝廷而已,长安不只是被安禄山等藩镇攻陷,吐蕃还给攻陷了,不多设几个都城何处安身?谁说宋朝皇帝爱逃跑 其实唐朝皇帝也擅长逃跑
北宋建立后,沿袭北周旧制,设立开封、洛阳为东西二京,后来,宋太祖赵匡胤任节度使的宋州(今河南商丘)被升级为南京应天府。而为了防御契丹南下,今河北大名县也被升级为了北京大名府。因此,北宋实际上算是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东京?汴梁?开封?北宋的都城到底是在哪里?
南宋时,虽然失去了北方领土,但此时名义的国都还是在开封的。宋高宗赵构将行在设在杭州,取名“临安”,意为“临时安顿”之意?还是纪念钱镠(他是临安人)未知,还把建康(今南京)称之为“行都”。因此,理论上说,南宋也有三座都城。
与宋朝并立的游牧民族政权,则更是“多京制”的簇拥。除了刚才提到的金朝,辽朝也设置了多个都城,具体是: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元朝时期,实行巡幸两京制,皇帝每年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大都(今北京市)之间往来巡幸,而两座都城并立运行。
明朝时期,朱元璋最先定都于南京,又以开封为北京,以其家乡安徽凤阳为中都,称为两京一都。但后来,开封府被撤。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又改今北京为京师,形成了以北京为主,一南一北两座都城。两个朝廷两套班子:明朝两京制度产生与优劣性
大明王朝设两京一都制(大明的行政区划又叫两京十三省):太祖建国以金陵为应天府,为南京。以龙兴之地凤阳为中都。 成祖靖难后,定北平为顺天府,升为北京,于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直至崇祯十七年甲申国难,北京沦陷。
清朝时期,除了北京之外,其龙兴之地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也继续保留着都城的名号,终清一朝,一直作为陪都而存在。而后来作为皇帝避暑胜地的承德,虽然没有陪都之名,实际上也有陪都之实。
如果我们用长江来划分南北,就会发现,长江以北的城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长江以南的城市,除开南京和杭州,几乎就想不出还有哪座城市在历史上有过首都的地位。而且就拿南京来说,大明王朝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建都于此,但是在明成祖手上还是选择了北迁,史称“永乐迁都”。
为什么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大部分在北方?南方有什么不好吗?为何历代帝王都喜欢把首都选择在北方,而不是定都在鱼米之乡的南方呢?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找到古代的王朝偏向于定都北方的依据。从文化的起源来说,我们一般都公认北方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所以从夏商周开始,古人对中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就要比南方更早。在古人的眼中,南方地区其实是属于没有开化的荒蛮之地,经济也不发达,条件比较艰苦,比如说朝廷的官员犯了错误,作为惩罚,皇帝就会把他贬往南方,比如流放岭南,流放崖州。同时呢,南方丘陵和山区比较多,在古代交通自然也比不上北方,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增加朝廷获取各地资讯和情报的难度。再加上北方比较富裕,游牧民族时不时就入侵骚扰,定都北方,防御的力量自然也会加强,从而巩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而南方因为本身就比较落后,又没有外部侵略力量的顾虑,无需将过多力量安置在南方地区,所以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看,历代王室都选择定都北方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且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个朝代,绝大部分的开国皇帝,都是北方人,那么他们自然也不太习惯南方的生活环境,当然在定都的时候也就会优先北方的城市了。
二、“多京制”都城的类型和成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多京制”的身影。然而,一个王朝设立多座陪都,并非纯粹是为了显摆国土广袤、王权威武,而是有其实用目的和象征意义的。
按照这些陪都的功能和地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对国都起辅助作用的陪都
这种类型的陪都,一般和首都的地位相差无几,甚至有时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类城市虽然是陪都,但却对王朝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越俎代庖,成为实质上的国都。
比如,西周和汉朝时期东西平衡的长安与洛阳;明朝时期南北平衡的北京与南京;
唐朝时期的长安与洛阳,虽也是东西平衡,但洛阳虽为陪都,在武则天时期却超越长安,跃居到了第一国都的地位。
除了这些主要的都城以外,王朝可能还会设立若干陪都,但其地位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比如,唐朝时期虽然有五座都城,但其中心城市莫过于长安和洛阳,其他三座均为它们的辅助。
2、只起到象征意义的陪都
这一类型的陪都,从经济、军事、文化上本来不应该成为都城,但它们往往与开国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最终被“破格提拔”为都城。
比如三国曹魏的谯县,东汉时期的南阳,唐代的晋阳等,而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朝时期的中都凤阳了。
安徽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朱元璋在这里一直长到16岁,而后他被迫出家,外出流浪3年后,又回来当了3年的和尚。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一意孤行,动用几十万民力兴建中都凤阳,甚至有迁都至此的意思。然而,这项工程最终因为需耗资巨大而烂尾。
但是,因为凤阳是朱元璋父母坟墓所在地,因此明朝历代帝王都要不时前往祭祀,所以中都的名号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但是,作为一座都城,凤阳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3、“分而治之”亦或摆设和心里安慰
刚才我们例举了辽朝和金朝的例子,这两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均实行了“五京制”,各有五座都城。
游牧民族政权实行五京制,最初有“分而治之”的需要。比如契丹、女真民族都有游牧迁徙的风俗,因此,其统治中枢也可能随着皇帝在不同季节的四处游动而迁移。
他们的皇家住所通常被称为是“翰鲁朵”,本来就有营帐之意,表现了其车马为家、转徙随时,无城廓宫室之固的特点。
因为统治重心经常来回迁徙,这样的陪都设置,就充分体现了“分而治之”的特色。
然而,随着辽、金的国土不断向中原延伸,为了增强集权统治和凝聚力,他们就要不断将部分中原地区的领地设置为陪都。
随着后来其统治重心不断南移,原本在草原上设立的都城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纯粹的摆设。
比如金朝,其最早的五京,与辽朝的五京相同。后来随着其不断南侵,又增加到了六京。金国势力不断深入中原腹地,原来的东、西、南、北等都城名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的都城则完全变得徒有虚名。这种都城因为连辅助功能都起不到,因而完全成为了摆设。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类型的陪都,则完全是心理安慰。
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南宋时期的开封以外,在东晋和南朝,南方政权往往将西晋时期的旧都洛阳称之为“中京”,但其实洛阳分明在他们的国土之外。如此称呼,只不过是求一个心理慰藉罢了。
三、“多京制”中的两种另类
说完了“多京制”中都城的几种类型,实际上其大体产生的原因也跟着介绍得差不多了。当然,除了分而治之、巩固统治、王朝圣地、纯粹务虚、心理安慰、模仿前朝之外,还有两种比较另类的:
1、商业中心
王莽当政时期,除了长安外,还设立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座都城,同时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五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下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主要职责是平抑物价,管盐铁,开赊贷。
王莽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设立的六座都城,类似于今天的区域性经济中心,一线大城市!而按照他的设想,控制住了这些大城市的经济,就等于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2、避难之所
俗话说,“狡兔三窟”,对古代的皇帝来说,同样如此。“多京制”往往也是出于一些帝王避难的考虑。
比如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设立五京,其中的南京即为成都。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曾逃亡成都避难,而其后的唐德宗、唐僖宗也是避难蜀中。
金朝设立了那么多陪都,最后也大多成了皇帝的避难所。蒙灭金时,先攻打其中都(今北京),迫使金宣宗逃亡开封。蒙军攻陷中都后,再围攻开封。金哀宗又迁都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归德府被围后,金哀宗马上又迁都蔡州,并最终在此被宋蒙联军所灭。一路挨打,一路逃难,这些陪都也没能成为金国皇帝的避难所。
而清朝之所以在辽宁留下了盛京,除了祖陵在彼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留下后手:如果在中原无所作为时,还能返回关外东山再起。遗憾的是,汉人没有把满清鞑子打回他们老家去。
结语: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多京制”,并非皇帝们心血来潮、哗众取宠的产物,而是却有其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体现了他们的治国智慧。
商时多次迁都,主要因为“内部原因”和“逐水而居”,周有三座都城,丰京镐京洛邑,主要为维持京畿地区的稳定和中原的稳定,隋唐主要有两座都城长安洛阳,从大运河汇聚东都便可看出“副首都”洛阳的作用,明清两座都城,南京北京,北京是全国都城,国家枢要,南京往往是华南江南地区的转运中心和“地区行政中心”,明时南京做过两朝首都,清时南京也是举足轻重。
当下,雄安不算陪都,就是个卫星城。
一个国家的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它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又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
我国古代王朝都城地理位置的变迁大致规律:一个是由西向东,安阳、西安、咸阳——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二是由北向南,海河流域的北京——黄河流域的安阳、西安、咸阳、开封——长江流域的南京——钱塘江流域的杭州等。
影响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战乱,如西汉的长安迁到东汉的洛阳;少数民族的威胁,如西周的镐京迁到东周的洛邑;地理因素,如金朝由赫图阿拉迁到大都;边疆问题,如明朝由南京迁到北京;经济中心的转移,如北宋的开封到南宋时期的临安等。一般来讲,中国古代都城的政治功能大于经济功能。
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六大古都 | 当时的名称 |
西安 | 西周(镐京);西汉、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
洛阳 | 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
开封 | 魏国(大梁);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
北京 | 燕国(蓟);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
南京 | 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
杭州 | 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
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哪个区域?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都城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几个大一统的朝代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如下:这里是华夏族起源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高;这里处于全国的中心,战略地位重要,建都于此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汉族政权在历史上时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加强防御力量。
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中国古代有多次迁都,导致迁都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因为战乱,原来的都城受到战火的破坏,如东周迁都洛邑;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原都城失陷,无力收复,如南宋行在临安;为了便利向汉族学习,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和全国的控制,如元朝定都大都;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而迁都,如明朝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的迁都,除明朝以外,迁都的基本特点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迁移,尤其是向南迁移使政治中心对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4)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5)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6)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7)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8)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一、中国古代著名迁都的原因
1、商王盘庚迁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
(2)抑制奢侈,倡导节俭,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太甲以后,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和。在《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臣民的演说词,将迁之时,盘庚指责贵族中有贪求财富的乱政官吏,既迁之后,他又告诫官吏不要积聚财物,应施惠于民。
(3)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商代前期,对王位纷争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商王的权威削弱和贵族的势力膨 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实力,是商王的惯用措施。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遭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
(4)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2、周平王迁都洛邑的原因
(1)原来的都城镐京,经犬戎之乱后,残破狼藉。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一片狼藉,无以成都。
(2)为避开犬戎,摆脱困境。镐京已处于西北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迁都实为躲避少数民族“戎人”的侵袭。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为了避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于北方,既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又不利于对整个北方的军事控制,同时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2)从经济上来看,为了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平城地方寒瘠,虽然从398年定都平城至迁都洛阳之时已有百年历史,农业也有所发展,但粮食产量远不够供应军需和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再加上无水路漕运之便,从外面运入粮食也困难,要解决粮食问题,就需要 迁到农业发达、运输方便的地区。(3)从政治上来看,一方面为了镇压中原地区日益频繁的武装暴动;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大业的需要;再一方面为了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尤其是尽快摆脱已故冯太后的阴影,不让冯太后的势力继续左右政局。
(4)从文化上来看,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 的文化,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5)而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 深厚之地,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洛阳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孝文帝要通过迁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在加上当时的洛阳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为统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月 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1)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金灭北宋后,与南宋划淮河——大散关为界,占有中国北部的疆土,所辖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2)海陵王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海陵王完颜亮杀兄(即金熙宗)夺得皇位,而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 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带来灭顶之灾。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来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皇位。
5、元世祖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原因
(1)为了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一方面,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 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另一方面,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决定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力,摆脱反对派的牵制。
(2)统一全国的需要。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
(3)燕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南控江淮,北连朔漠,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可见,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6、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地理条件优越。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
(2)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3)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以南京为 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7、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
(1)从军事上来看,沈阳在当时所处的战略地位重要,“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2)从经济上来看,沈阳及附近能够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3)从军事上来看,当时辽东、辽西形势严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而被迫迁都沈阳。努尔哈赤占据辽东之后,后金的八旗军民随之移居此地,与当地汉族杂居。辽东汉民逃亡、抗争、暴动持续不断。明朝军队袁崇焕等将的率领下也“将兴师大举”,同时边外的蒙古各部也在伺机而动。这些都对努尔哈赤构成极大的威胁。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燕为“京都之首选”已成不刊之论,时人皆称京师“诚万古帝王之都”。
(2)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
(3)巩固统治的需要。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金、明、元大体相同。
二、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规律性认识
1、都城迁移的趋势:
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总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其间,在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汉族政权的都城又出现由北向南迁移的倾向。具体说来,从夏朝到北宋,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都城的迁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趋势: 西安——洛阳——开封。从南宋到清朝,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出现由北向南,而后又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杭州——南京——北京。
2、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
(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是根本原因。
(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
(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几点认识:
(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点。因为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
(2)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
(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的首要因素。后期,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的因素则退居次席。
亚洲有多少个国家?(48个国家)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中国 | 北京 | 18 | 以色列 | 耶路撒冷 | 35 | 巴勒斯坦 | 耶路撒冷 |
2 | 韩国 | 首尔 | 19 | 也门 | 萨那 | 36 | 卡塔尔 | 多哈 |
3 | 朝鲜 | 平壤 | 20 | 菲律宾 | 马尼拉 | 37 | 黎巴嫩 | 贝鲁特 |
4 | 日本 | 东京 | 21 | 新加坡 | 新加坡 | 38 | 蒙古 | 乌兰巴托 |
5 | 马来西亚 | 吉隆坡 | 22 | 马尔代夫 | 马累 | 39 | 土耳其 | 安卡拉 |
6 | 印度 | 新德里 | 23 | 文莱 | 斯里巴加湾市 | 40 | 哈萨克斯坦 | 阿斯塔纳 |
7 | 巴基斯坦 | 伊斯兰堡 | 24 | 东帝汶 | 帝力 | 41 | 乌兹别克斯坦 | 塔什干 |
8 | 泰国 | 曼谷 | 25 | 印度尼西亚 | 雅加达 | 42 | 吉尔吉斯斯坦 | 比什凯克 |
9 | 越南 | 河内 | 26 | 伊拉克 | 巴格达 | 43 | 塔吉克斯坦 | 杜尚别 |
10 | 斯里兰卡 | 科伦坡 | 27 | 伊朗 | 德黑兰 | 44 | 土库曼斯坦 | 阿什哈巴德 |
11 | 缅甸 | 内比都 | 28 | 约旦 | 安曼 | 45 | 阿塞拜疆 | 巴库 |
12 | 孟加拉国 | 达卡 | 29 | 沙特阿拉伯 | 利雅得 | 46 | 格鲁吉亚 | 第比利斯 |
13 | 不丹 | 廷布 | 30 | 阿联酋 | 阿布扎比 | 47 | 亚美尼亚 | 埃里温 |
14 | 阿富汗 | 喀布尔 | 31 | 阿曼 | 马斯喀特 | 48 | 塞浦路斯 | 尼科西亚 |
15 | 柬埔寨 | 金边 | 32 | 科威特 | 科威特城 | |||
16 | 尼泊尔 | 加德满都 | 33 | 巴林 | 麦纳麦 | |||
17 | 老挝 | 万象 | 34 | 叙利亚 | 大马士革 |
欧洲有多少个国家?(45个国家)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英国 | 伦敦 | 18 | 荷兰 | 阿姆斯特丹 | 35 | 列支敦士登 | 瓦杜兹 |
2 | 罗马尼亚 | 布加勒斯特 | 19 | 爱尔兰 | 都柏林 | 36 | 冰岛 | 雷克雅未克 |
3 | 法国 | 巴黎 | 20 | 捷克 | 布拉格 | 37 | 安道尔 | 安道尔城 |
4 | 波兰 | 华沙 | 21 | 斯洛伐克 | 布拉迪斯拉发 | 38 | 芬兰 | 赫尔辛基 |
5 | 瑞士 | 伯尔尼 | 22 | 葡萄牙 | 里斯本 | 39 | 俄罗斯 | 莫斯科 |
6 | 瑞典 | 斯德哥尔摩 | 23 | 斯洛文尼亚 | 卢布尔雅那 | 40 | 奥地利 | 维也纳 |
7 | 意大利 | 罗马 | 24 | 北马其顿 | 斯科普里 | 41 | 乌克兰 | 基辅 |
8 | 德国 | 柏林 | 25 | 克罗地亚 | 萨格勒布 | 42 | 白俄罗斯 | 明斯克 |
9 | 摩纳哥 | 摩纳哥 | 26 | 梵蒂冈 | 梵蒂冈城 | 43 | 摩尔多瓦 | 基希讷乌 |
10 | 拉脱维亚 | 里加 | 27 | 比利时 | 布鲁塞尔 | 44 | 黑山 | 波德戈里察 |
11 | 希腊 | 雅典 | 28 | 马耳他 | 瓦莱塔 | 45 | 塞浦路斯 | 尼科西亚 |
12 | 阿尔巴尼亚 | 地拉那 | 29 | 丹麦 | 哥本哈根 | |||
13 | 挪威 | 奥斯陆 | 30 | 卢森堡 | 卢森堡市 | |||
14 | 塞尔维亚 | 贝尔格莱德 | 31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萨拉热窝 | |||
15 | 保加利亚 | 索非亚 | 32 | 西班牙 | 马德里 | |||
16 | 爱沙尼亚 | 塔林 | 33 | 圣马力诺 | 圣马力诺 | |||
17 | 立陶宛 | 维尔纽斯 | 34 | 匈牙利 | 布达佩斯 |
非洲有多少个国家?(54个国家)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安哥拉 | 罗安达 | 21 | 摩洛哥 | 拉巴特 | 41 | 赞比亚 | 卢萨卡 |
2 | 埃塞俄比亚 | 亚的斯亚贝巴 | 22 | 布隆迪 | 布琼布拉 | 42 | 坦桑尼亚 | 达累斯萨拉姆 |
3 | 埃及 | 开罗 | 23 | 卢旺达 | 基加利 | 43 | 肯尼亚 | 内罗毕 |
4 | 中非 | 班吉 | 24 | 乍得 | 恩贾梅纳 | 44 | 南非 | 比勒陀利亚、开普敦、布隆方丹 |
5 | 几内亚 | 科纳克里 | 25 | 尼日尔 | 尼亚美 | 45 | 科摩罗 | 莫罗尼 |
6 | 几内亚比绍 | 比绍 | 26 | 尼日利亚 | 阿布贾 | 46 | 津巴布韦 | 哈拉雷 |
7 | 博茨瓦纳 | 哈博罗内 | 27 | 加纳 | 阿克拉 | 47 | 突尼斯 | 突尼斯 |
8 | 布基纳法索 | 瓦加杜古 | 28 | 加蓬 | 利伯维尔 | 48 | 莱索托 | 马塞卢 |
9 | 马达加斯加 | 塔那那利佛 | 29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圣多美 | 49 | 莫桑比克 | 马普托 |
10 | 马里 | 巴马科 | 30 | 吉布提 | 吉布提市 | 50 | 索马里 | 摩加迪沙 |
11 | 马拉维 | 利隆圭 | 31 | 刚果 | 布拉柴维尔 | 51 | 科特迪瓦 | 亚穆苏克罗 |
12 | 刚果(民) | 金沙萨 | 32 | 多哥 | 洛美 | 52 | 喀麦隆 | 雅温得 |
13 | 赤道几内亚 | 马拉博 | 33 | 苏丹 | 喀土穆 | 53 | 塞内加尔 | 达喀尔 |
14 | 冈比亚 | 班珠尔 | 34 | 利比亚 | 的黎波里 | 54 | 南苏丹 | 朱巴 |
15 | 贝宁 | 波多诺伏 | 35 | 利比里亚 | 蒙罗维亚 | |||
16 | 毛里求斯 | 路易港 | 36 | 佛得角 | 普拉亚 | |||
17 | 毛里塔尼亚 | 努瓦克肖特 | 37 | 阿尔及利亚 | 阿尔及尔 | |||
18 | 乌干达 | 坎帕拉 | 38 | 纳米比亚 | 温得和克 | |||
19 | 塞舌尔 | 维多利亚 | 39 | 厄立特里亚 | 阿斯马拉 | |||
20 | 塞拉利昂 | 弗里敦 | 40 | 斯威士兰 | 姆巴巴纳 |
北美洲有多少个国家?(23个国家)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美国 | 华盛顿 | 10 | 洪都拉斯 | 特古西加尔巴 | 19 | 多米尼克 | 罗索 |
2 | 加拿大 | 渥太华 | 11 | 牙买加 | 金斯敦 | 20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圣约翰 |
3 | 海地 | 太子港 | 12 | 乌拉圭 | 蒙得维的亚 | 21 | 伯利兹 | 贝尔莫潘 |
4 | 萨尔瓦多 | 圣萨尔瓦多 | 13 | 巴巴多斯 | 布里奇顿 | 22 | 哥斯达黎加 | 圣何塞 |
5 | 古巴 | 哈瓦那 | 14 | 圣卢西亚 | 卡斯特里 | 23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西班牙港 |
6 | 尼加拉瓜 | 马那瓜 | 15 | 圭亚那 | 乔治敦 | |||
7 | 巴哈马 | 拿骚 | 16 | 危地马拉 | 危地马拉城 | |||
8 | 巴拿马 | 巴拿马城 | 17 | 多米尼加 | 圣多明各 | |||
9 | 格林纳达 | 圣乔治 | 18 | 墨西哥 | 墨西哥城 | |||
来源:各国首都一览表:http://114.xixik.com/capital-city/ |
南美洲有多少个国家?(12个国家)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圭亚那 | 乔治敦 | 5 | 苏里南 | 帕拉马里博 | 9 | 巴拉圭 | 亚松森 |
2 | 哥伦比亚 | 圣菲波哥大 | 6 | 玻利维亚 | 拉巴斯 | 10 | 巴西 | 巴西利亚 |
3 | 厄瓜多尔 | 基多 | 7 | 智利 | 圣地亚哥 | 11 | 阿根廷 | 布宜诺斯艾利斯 |
4 | 委内瑞拉 | 加拉加斯 | 8 | 秘鲁 | 利马 | 12 | 乌拉圭 | 蒙得维的亚 |
大洋洲有多少个国家(16个国家,10个地区)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序号 | 国家 | 首都 |
---|---|---|---|---|---|---|---|---|
1 | 澳大利亚 | 堪培拉 | 7 | 所罗门群岛 | 霍尼亚拉 | 13 | 瓦努阿图 | 维拉港 |
2 | 新西兰 | 惠灵顿 | 8 | 瑙鲁 | 亚伦(行政中心) | 14 | 基里巴斯 | 塔拉瓦 |
3 | 斐济 | 苏瓦 | 9 | 萨摩亚 | 阿皮亚 | 15 | 纽埃 | 阿洛菲 |
4 | 汤加 | 努库阿洛法 | 10 | 马绍尔群岛 | 马朱罗 | 16 | 库克群岛 | 阿瓦鲁阿 |
5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莫尔兹比港 | 11 | 帕劳 | 梅莱凯奥克 | |||
6 | 图瓦卢 | 富纳富提 | 12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帕利基尔 |
其他地区(38个非主权国家)
序号 | 国家或地区 | 首都或首府 | 序号 | 国家或地区 | 首都或首府 | 序号 | 国家或地区 | 首都或首府 |
---|---|---|---|---|---|---|---|---|
1 | 克什米尔(印巴) | 查谟(冬)、 斯利那加(夏) | 15 | 直布罗陀(英) | 直布罗陀市 | 29 | 瓦利斯和富图纳(法) | 马塔乌图 |
2 | 法罗群岛(丹) | 托尔斯港 | 16 | 圣赫勒拿岛(英) | 詹姆斯敦 | 30 | 瓜德罗普岛(法) | 巴斯特尔 |
3 | 格陵兰(丹) | 戈特霍布 | 17 | 皮特凯恩群岛(英) | 亚当斯敦 | 31 | 留尼汪岛(法) | 圣但尼 |
4 | 关岛(美) | 阿加尼亚 | 18 | 安圭拉(英) | 瓦利 | 32 | 法属圭亚那 | 卡宴 |
5 | 北马里亚纳群岛(美) | 塞班 | 19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 | 科伯恩城 | 33 | 新喀里多尼亚(法) | 努美阿 |
6 | 美属萨摩亚 | 帕果帕果 | 20 | 荷属圣马丁 | 菲利普斯堡 | 34 | 皮特凯恩(英) | 亚当斯敦 |
7 | 美属维尔京群岛 | 夏洛特阿马利亚 | 21 | 阿鲁巴(荷) | 奥拉涅斯塔德 | 35 | 亚速尔群岛(葡) | 蓬塔德尔加达 |
8 | 波多黎各岛(美) | 圣胡安 | 22 | 库拉索(荷) | 威廉斯塔德 | 36 | 马德拉群岛(葡) | 丰沙尔 |
9 | 加那利群岛(西) | 拉斯帕尔马斯 | 23 | 荷属安的列斯 | 威廉斯塔德 | 37 | 托克劳(新) | 法考福 |
10 | 福克兰群岛 | 阿根廷港 | 24 | 法属波利尼西亚 | 帕皮提 | 38 | 西撒哈拉 | 阿尤恩 |
11 | 百慕大群岛(英) | 汉密尔顿 | 25 | 马提尼克岛(法) | 法兰西堡 | |||
12 | 开曼群岛(英) | 乔治敦 | 26 | 法属圣马丁 | 阿尤恩 | |||
13 | 英属维尔京群岛 | 罗德城 | 27 | 马约特(法) | 马穆楚 | |||
14 | 蒙特塞拉特(英) | 布莱兹 | 28 |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法) | 圣皮埃尔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