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崇和门广场,因建于台州古城墙的“崇和门”而得名。崇和门广场是临海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城市形象工程。
临海古城为台州府千年府治,融儒学与佛、道化为一体。临海古城所在的台州府古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州府城墙,又叫江南长城,是国家4A级旅游区。始建于晋,扩建于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现存城墙长约5000米,蜿蜒曲折,气势恢宏,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据史载,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江南长城(皆为明朝抗倭明将戚继光修建)。江南长城除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筑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马面,另一方为方形,这在中国十分罕见。
目前,古城墙仍保存有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望江门、括苍门、揽胜门、崇和门等城门、城墙,还有4座瓮城、8个敌台、13个墩台(烽火台)。
台州府城墙东面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现今的崇和门重修于2002年。
崇和门位于东面,是“生门”。早先城里人迎娶乡下姑娘,都需要从东门穿入。 城门内原有瓮城,内侧有诸多店铺,中间的空地叫“立生场”,民间集会和耍把戏都在这里。城门外是护城河,河上有吊桥。
临海崇和门广场是临海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城市形象工程,总占地面积130亩,其中休闲广场占地面积43640平方米,集会广场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崇和商城建筑面积62050平方米。
考虑到广场位置是旧城墙遗址,建筑立面运用平项与坡顶结台,隐喻城墙的雉堞,沿用崇和门为广场名。 2001年1月19日,崇和门广场正式开业,露天电影,节日庆典,博览会展销会……崇和门成了临海市民休闲娱乐的宝地。
崇和商城内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采用国际时尚的中空走廓式步行街模式,领商场风气之光。建成后的崇和门广场,将成为临海市商业,文化,餐饮,娱乐,休闲,集会中心。
暮色再次降临,夕阳将天边染成浪漫的紫红色调,暑气散去,广场上汇集起四面而来的人们,灯光与音响交织,不远处,沉缓的钟声再一次敲响, 回到了小小的篮球场。
崇和门作为临海的一个地标性形象工程,开始动工。位于老城墙外围的崇和门也成了临海向外拓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一年,温岭和临海就新世纪的曙光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临海在确定了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后,在各个方面都开始了自己的发展。
今日崇和门广场(Chonghemen Square)
崇和门广场的变迁史
拆迁前的崇和门广场,右侧的高楼是台州国贸大厦,中间棚户是小商品市场,左下角那栋楼是台州酒楼——那时候“台州”的影子还有很多在临海……
1998年,此地块拆迁后,被夷为平地,开始了崇和门广场的火热建设……
2001年1月9日,崇和门广场建成。
台州府城墙位于临海市古城区,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2012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长6280米,现存4730米,东起揽胜门,西与灵江隔岸相望,北枕北固山,南接巾子山西麓,呈C字形围绕(东边早已拆除)。城墙北部最为险峻,逶迤曲折,气势恢宏、。
城墙除御敌功能外还兼防洪功能。西南面的四个城门及瓮城结构别具一格。古城墙始建于东晋,扩建于隋唐,历经1700多年的沧桑变幻,现在尚存揽胜门、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和朝天门以及在旧址上重建的崇和门,另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望江门。城墙上还有八个敌台和十三个墩台。整座城墙成为全国县市一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如今古风依旧,昂首屹立在灵江之滨。
台州府城墙的历史故事要从1700多年前说起。东晋元兴元年,孙恩从浙东起义一路攻至临海,时任临海郡守辛景率百姓于大固山修筑城墙抵御入侵,最终阻挡了孙恩的进攻,使他“乃于临海投水死”,这便是台州府城墙最初的形态。一直到唐朝初年,临海升为州治,台州府城墙才迎来了大规模扩建。此后千百年,台州府城墙岁月浮沉,屡毁屡修,最终留下了今日格局。
古城有七门,藏尽临海故事
台州府城墙旧时共有七门:一,靖越门;二,兴善门;三,镇宁门;四,崇和门;五,望江门;六,揽胜门;七,朝天门;
门上皆有楼:“南曰镇宁门,楼名神秀;曰兴善门,楼名超然,东曰崇和门,楼名惠风;西曰括苍门,楼名集仙;东南曰靖越门,楼名靖越;西南曰丰泰门,楼名霞标;西北曰朝天门,楼名兴公。”
各处城门亦是遍地故事,风光无限。
揽胜门广场前立着一块牌坊,上书“雄镇东南”四字,面对着巍峨宏伟的长城,轻轻念出这四个字,心中顿觉豪情万丈。抗倭的故事已经划上了句点,而中国人守卫山河故园的信念从未减退一分一毫。
牌坊的身后便是198级台阶,缓步登上城墙,记得回头看一看古城风貌。台州府城墙东侧的东湖公园,绿荫参天,亭台楼阁宛在水中央,碧波潋滟的东湖水仿若一颗明珠。更远处有连绵的群山如屏障一样,护着古城临海。所谓“揽胜”,揽的便是这湖光与山色吧。
靖越门,位于城东南,依巾子山近灵江,是沿江的主城门之一。“靖”是平安,安定的意思,靖越门、靖越楼,门楼命名重复叠用,意在强调筑城抗敌,保家卫国,让老百姓更好地过上平安的生活。
崇和门,位于城正东,近东湖。崇和门的命名是由城墙的建筑高大雄伟,匀称适当而得。城门前现有一崇和门广场,是临海人饭后休闲散步最常去的地方,容纳着古城崇和万象。
兴善门,位于城南稍偏东,是紫阳街的起点,这里的拍摄视角非常好,很多台州府城墙的景观照都取自于此。兴善门很大,门前有个大广场,不少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门内是一个瓮城。
望江门,1984年,因建造望江门大桥与城市交通的需要,在城墙西面中段(原括苍门旁)开辟了望江门。春天是望江门最热闹的时节,城墙旁的樱花盛开,超美的。
镇宁门,位于城正南,俗称“大南门”。仅存的六个马面便是从镇宁门以西开始,一直到朝天门。
朝天门,位于城西北角,俗称“西门”。朝天门近西门街,是旧时台州府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船只汇集,人潮热闹。城门外有一座财神庙,据说旧时远行经商的人都会先来这里祈求万事顺利。
(原括苍门和丰泰门在历史上出于防御或防洪上的考虑被堵塞。)
走过了台州府城墙
才算是真正到过临海
40年临海地标变迁
40年,往事并不如烟。
40年前,临海城旧、路窄、楼矮,人们为生计而忙碌;
40年后,城美、路畅、楼高,人们为品质生活而追求。
上世纪80年代临海城区
古城新貌
灵湖新城
40年,每个地标性建筑的变迁,背后都是一串耐人寻求的往事。
市政府——
上世纪80年代的临海市政府(就是现在的临海耀达商场)
1995年,临海市政府新大楼落成启用(浙江省临海市东方大道99号),拉开城区东扩的序幕。
台州府城墙——
在问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
你是大人口中的历史传奇,
是趴在爸爸背上“走”完的郊游。
肇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的台州府城墙,郡守辛景在大固山筑城抵御孙恩农民起义军的进攻。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修镇宁、兴善、靖越、朝天四门瓮城,此后城墙虽屡经整修,但基本形制再未变更。
1995年8月,临海市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同年,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开工。
1998年,历经三年,台州府城墙全数修复,首届江南长城节迎来了台州府城墙工程完工剪彩。
登上揽胜门,看东湖的水光倒映着天空,
看夕阳西下,黄昏的余晖浸染小城一隅,
看冬日梅园,簇簇梅花下张张爱笑的脸庞。
纷至沓来的不仅是游客,
哪怕是地道的临海人,从小生活在临海这座古城里,
抬头便可以看见长城,转角可以遇见东湖,
但眼皮底下这些风景似乎都怎么都看不厌。
车站——
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
以为告别还会再见,哪知道一去不还。
临海崇和门老车站,也是临海的第一座车站。
那时的私家车遥不可及,别说动车,整个台州都没一寸铁路也没。
2000年,临海新客站落成运营,
2018年的9月12日,随着最后一班车发出后宣告谢幕,
你以为的新客站,成了记忆里的老客站,
这座陪伴临海人10多年的车站,再见喽!
2017年5月19日,临海客运中心正式搬迁至临海大道。
当列车飞奔下一站,窗外换了季节,
车站也一再搬迁,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是否有些怀念,十几年前,
去趟杭州,排着长队,问举旗子的检票员拿矿泉水、小面包的日子?
街心公园——
很多人都知道,临海有一个灵动的别名,叫“鹿城”。
30多年前,去三角马路的街心公园,叫“旅游”。
和三头“奔鹿”合影,是80、90后临海人的集体童年回忆。
矫健的公鹿和母鹿带着一只懵懂可爱的小鹿呈欢快地奔跑状,“跑”进无数人的记忆深处。
1986年,对于城区面积只有7.9平方公里的临海来说,街心公园无疑就是城市地标了。
现如今,周边的建筑、商铺一换再换,但那头奔鹿,被绿植包围,还在记忆里的那个地方,看车来车往。
大老鹰——
大鹏展翅临东海,背负青天足乱云。
愈是惊涛愈奋发,雄心自在不同群。
1996年,临海大转盘建成。
1996年,为减轻104国道交通压力,临海建成靖江路,靖江路与崇和路交界处为立交。
那只53米高15米长的“大老鹰”(鹏雕)展翅翱翔,很快取代了“奔鹿”在临海人心目中地标性城雕的位置。大老鹰成为了临海的新标志和旅途上的导航。
大老鹰见证着临海的变化,向往来的客人展现临海展翅高飞的气度。
随着交通发展,靖江转盘已经起不到原来缓解交通的作用,大转盘由立交改平交通行。
2013年8月17日,大老鹰搬迁到旧址背面100米处的新家,100米路飞了半个多小时。
当时向市民公布了几套方案,一是把老鹰彻底拆除,二是往东移至大田,三是就近移。”
最后初步定下3个安置点,一处是在旧址北面100米,另外两处是在旧址的东北面。
为了让市民最直观地感受到“大老鹰”搬家后的视觉效果,指挥部还专门在这三个点放置了氢气球,最终有近68%的市民认为在旧址北面100米处安置“大老鹰”比较好。临海还是民主的,城雕搬迁问政于民。
在很多市民心中,它已不单单是一座雕塑,而是浓缩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崇和门——
2001年,崇和门广场建成,成为临海市民新的休闲娱乐聚集地。
这里曾经临海最繁华的商圈。
添置过年的行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崇和门。
改造前的崇和门
2002年4月,国内县市首家多厅影院——崇和影城开业,也是浙江省内县级影院前三甲,当时,更是吸引了周边各县市区的人来此大饱眼福。
现如今,每当夜幕降临,来崇和门广场上娱乐休闲的市民仍络绎不绝。
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
站在如今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宋代的城市是怎样的。
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台州府城临海。因为这里的千年古城墙,还保存完好。
由南宋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里,有一幅台州府城的罗城(大型城郭的外城)地图。拿着这张宋代地图,对比今天的府城墙,景观大致无差。
宋代时的台州府城,大体是个长方形,被城墙包围。如今,府城墙保持三面合拢的状态:北边的城墙靠山;西、南边的城墙临江;紧挨东湖的东城墙,因为市区的东扩,于上世纪50年代拆除,留下了“崇和门”这一地名。
府城东南,有座巾山,山上大小两座文峰塔,并立相对,为城内一景。罗城图特地有所标识。
从南边的镇宁门进入,穿过一条长长的街,来到府城西北角的台州医院。在宋代,这里是衙署的所在地,并建有子城,即大城中的小城。
子城里,有州治、衙楼、司法厅、推官厅、司户厅、通判厅、州学等衙门的重要办事机构。
?子城外,则由15坊、5巷、11市组成。始建于唐代的台州府城,最初实行坊市制,就是居民区的“坊”与商品交易区的“市”严格分离。所有交易都必须在市场中进行,市场之外严禁交易。?
到了宋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街区、坊巷连成一片。道路两旁,既是民居,又是店铺,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市井——就跟现在的紫阳街一样。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唯独在宋朝,政府立法保障商人利益、鼓励商业发展。商人有渠道表达利益诉求,他们的子女也能入学、参加科举。
?于是乎,商业化的浪潮席卷宋朝国境,当然也包括台州。府城内,不说全民皆商,至少也是各个阶层的人都参与经商。有人卖粮食蔬菜鱼肉,有人开餐饮店、旅店,有人做蜡烛、玉器等手工业,也有人从事放贷、典当等金融行业。甚至于,台州州衙“仪门之两庑”,都出租给商户做生意——这番图景颇具象征性,意味着权力对商业的包容与妥协。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印刷术的普及,宋代的图书市场十分发达,文人们能够鬻文为生。
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一生没做过官,也不事生产,但漂泊江湖四十年,衣食无忧,其一部分生活经费就来自稿酬。他自嘲:“七十老翁头雪白,落在江湖卖诗册。”不过他诗名大振,是个畅销书作者,诗册刚刚印刷完毕,就在全国流传,还卖到海外去。
繁荣的工商业,让台州府城的人口剧增,文学家楼钥有诗为证:“顷年登临赤城里,江绕城中万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