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网
【南北朝历史_南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南北朝疆域】
南北朝历史_南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南北朝疆域

南北朝历史_南北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南北朝疆域

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420年—589年)共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共有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国旗大全
各国首都
国家和地区
GDP排名
世界各国人口
世界各国领土面积排名
泰坦尼克号
美国总统
美国州
朝代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合称,不是历史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为何会有南、北之分呢?这是因为那些政权有的地处南方,有的地处北方,地处南方的,就属于“南朝”政权,而地处北方的,当然就是“北朝”政权了。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北魏末年,朝政黑暗,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各地纷纷起义。北中国逐渐分裂为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和以高欢为首的东魏。宇文家族最终在西魏的基础上建立北周,而高欢家族在东魏基础上建立北齐,北周最终以弱胜强,吞并掉北齐,再次统一北方。宇文泰统一北方依靠着他亲手提拔起来的关陇军事贵族“八柱国十二将军”,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世民的外祖父),侯莫陈崇,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八柱国和他们的子孙们缔造了君主专制社会的第二帝国(第一帝国为汉朝),并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坚创造了是隋朝;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渊缔造了唐朝;李弼是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不仅如此,还有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贺若弼、韩擒虎、李靖等也都是出自关陇集团。杨坚建立隋朝,并消灭南方政权陈朝,在位期间解除了北方突厥的威胁,成功将突厥分裂为多部,天下复归一统,几百年的大分裂时期终于结束了。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出身于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晋书》奉南北朝共为正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如何判定某个政权是正统朝代?由于要与后来赵氏的“南宋”王朝相区分,故不使用简称“南宋”,也叫“南朝宋”。由于开国皇帝姓刘,所以后世便亦称其为“刘宋”。

“宋、齐、梁、陈四朝统称为南朝,,又因为六朝皆以建康为都城,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特指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

南北朝都城:“刘宋”、“南齐”、“南梁”、“南陈”的都城,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建康地处江南。“北朝”共经历了五个朝代,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北魏”(386年—534年),由鲜卑族的拓跋??建立,定都在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东魏”(公元534年?D公元550年)可以说是“北魏”延续,由元善见建立,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与河北邯郸的交界一带;“西魏”(535年?D556年)可以说也是“北魏”政权的延续,与“东魏”相对,其开国皇帝为元宝炬,定都在西安。“北齐”(550年—577年)是由“东魏”权臣高欢的次子高洋所建立,其都城自然与“东魏”一致;“北周”(557年—581年)是“北朝”的第五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朝代,它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建立,其都城与“西魏”一致。“北朝”五个朝代的都城,无论是内蒙古,还是河南河北的交界之地,又或者是西安,它们统统都是地处北方。

尽管“南朝”与“北朝”各自的几个王朝是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的,但是,就“南朝”与“北朝”而言,这两者却是并存的。“南朝”从420年始,至589年止,“北朝”从386年始,至581年止,“北朝”比“南朝”早出现了15年,而“南朝”比“北朝”晚灭亡了8年,很显然,“南朝”与“北朝”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并列存在的,这也正是相互独立的南、北朝了。

南北朝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士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及奴婢,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

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的步伐。导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让北魏覆灭鲜卑族也融入汉族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北朝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北周在立国时鲜卑军不如北齐多,政治地位也不如北齐及南朝梁,所以建立关中本位政策,融合鲜卑及汉人尽量消除胡汉隔阂。

最后北周形成团结的贵族关陇集团,得以攻灭因政治混乱而衰退的北齐,而汉族也逐渐成为北周军队的主力,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及主体,取代鲜卑贵族,也为后来的杨坚建隋打好了基础。北周武帝去世后,刘?P、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入朝辅政。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立隋朝。隋文帝于开皇九年下诏灭陈,自西晋末南北分裂300余年的中国再度统一,南北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出处来源:南北朝历史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南北朝怎么演变到隋唐?

西晋隋朝的建立,中间大概有三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逐鹿中原,中国呈现出了大分裂再到大一统,最终完成了民族融合。

三国的历史大家都比较熟,三国最终由司马家一统天下,司马炎开创了晋朝,实现了大一统,但是这个王朝却很短命,原因就是司马炎吸取曹魏灭国的教训,大肆分封宗族子弟以拱卫中央,防止大权旁落。而在“白痴皇帝”司马衷之后由于继承人不明朗,因此这些王各个都起了野心,中国陷入了巨大的内耗混战当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个司马家的王轮番攻入京城,在执政一两年之后又被另一个王所推翻,就这样中国陷入了常年的混战中,结果匈奴人刘渊振臂一呼,在山西起兵,正式建立汉国(后改名为前赵),五胡乱华的大旗便逐渐拉开了。

汉国在和晋朝不断作战中逐渐强大,公元316年,刘曜攻入长安,晋愍帝降汉,西晋亡。次年三月,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南北中国从此隔河而治。前赵由于内部政变,刘曜称帝,其手下石勒宣布独立反刘,建国后赵,前赵与后赵开始了几十年的对峙与战争。

与此同时,中华大地还陆陆续续建立了很多割据势力,都纷纷立国。西晋旧臣张轨张茂父子雄踞西北,始终经略着西域,疆域最盛时达到了120多万平方公里,公元320年,张茂宣布独立,前凉政权正式建立。

在四川境内,变民首领李特李雄父子为了反抗西晋而起兵,最终攻占整个四川,公元304年,李雄在四川建国,国号为“成”。

而在中国东北境内,鲜卑族的各个大姓段氏、慕容氏、拓跋氏也纷纷起兵割据,互相竞争着地盘。

公元311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石勒以襄国为基地,发展成为今河北、山东地区的割据势力。后来汉赵执政靳准弑君自立,他率军攻破汉都平阳。319年,刘曜自立为帝,迁都长安。十一月,石勒脱离汉赵,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史称后赵。后赵最强大的时候统一了中国大部,北方除辽东慕容氏、吉林高氏和河西张氏外,皆为石勒所统一。以淮水与东晋为界,初步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石勒死后,部将石虎功高震主,随即杀死石勒的儿子,篡夺了后赵的最高权力,石虎在位十分残暴,死后后赵政权又迅速分裂。公元349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乘政局混乱杀死石虎指定的继承人石鉴,政权落入冉闵之手。冉闵下达杀胡令,放纵部下大肆捕杀胡人几十万,最终用血腥手段建立了冉魏政权。而东北世代竞争之后的胜利者慕容家族的前燕和拓跋家族的代国并立于世。慕容家族各个雄才大略,有意向中原发展,后赵大乱之后前燕顺势占据幽州,前燕大将慕容恪在经过数十次血战之后,最终俘虏冉闵,冉魏灭亡。前燕领导人慕容?y随即抛弃东晋旗号,自称燕皇帝,357年迁都邺城,野心勃勃的慕容?y打算征召全国士兵150万以统一天下,但是在邺城检阅军队时逝世。

石虎逝世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的动向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那就是石虎帐下大将苻洪。苻洪在石虎执政时期极其有威望,曾经被任命为流民都督,盘踞在枋头一带。石虎死后苻洪自称三秦王、大都督,不久就被石虎部将毒死,其子苻健统御其部众自枋头向西进入关中,关中氐人纷起响应,苻健率军进入长安,据有关陇。351年,苻健自称大秦天王、大单于。352年,改称皇帝,国号秦,史称前秦。

与此同时东晋权臣桓温于公元347年荡平“成”家势力,将蜀地收复,东晋的实力到达顶点。此时中华大地五国并立,五大势力在后赵覆灭后兴起,又开始了新的竞争与兼并。

首先是东晋与前秦的战争。东晋恒温在吞并蜀地之后,信心暴增,有北伐之志,之后屡次派兵进攻前秦,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之后苻生继立,淫杀无度,他的兄弟苻坚杀而代之。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组合,雄才大略的苻坚和有宰相之才的王猛登上历史舞台。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因此产生了统一中国的念头。当时前燕混乱,369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公元 370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ィ还?元376年,灭前凉张氏政权,派大将吕光镇守西北;同年,进兵灭代。四大敌对势力相继被前秦灭掉三个,前秦统一北方,北方实现了第二次统一。不久前秦政权又吞并了东晋的蜀地,志得意满的苻坚此时考虑的是消灭东晋政权完成统一的事情了。

丞相王猛生前曾反复叮嘱苻坚不要伐晋,因为晋国虽然偏安一隅,但仍是中华正统。王猛死后苻坚不顾群臣反对,于公元383年下诏进攻东晋,该年8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9月苻坚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共起兵112万杀进东晋边境,战场选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东晋政权以谢安谢玄谢石为核心起兵八万迎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就在此时爆发,最终统领百万大军的苻坚被东晋八万军队击败,前秦帝国已经无法维系,北方中国再次重新进入大分裂的局面。

淝水之战由于起了全国之兵,兵败后各地防守皆很薄弱。苻坚部将姚苌趁着关中空虚,与渭北叛秦,并与公元385年亲自擒杀苻坚。一代伟人在即将统一中国之际就这么死于部将之手,次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

在西北,前秦旧将吕光听闻旧主苻坚死讯,随即建立凉国,割据一方。

在苻坚时期被任命的西单于刘卫辰之子刘勃勃(后改名为赫连勃勃),继承其父部众,在统万城建国,国号“夏”。

公元386年,也就是苻坚死后的第二年,鲜卑贵族拓跋??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时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当年四月,拓跋??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燕和南燕为慕容氏贵族为复国所立,在当时都是小势力,已经不复当年前燕的荣光。中国北方又分裂为众多的小国家。

在北方六国的不断混战中,又出现了一对黄金组合,雄才大略的拓跋焘加上崔浩这对组合,在漫长的兼并战争中又逐渐剪灭其余小国,统一了北方。

公元443年南北朝疆域

而南方也没闲着,先是刘裕北伐有功,篡了东晋,成立了宋朝,史称刘宋。后来这个南方国家又不断的经历了政变,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魏和宋齐梁陈并立于世,中国正式进入一段比较稳定的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南北多次发生战争,南朝在战争中领土不断缩小。

出处来源:南北朝怎么演变到隋唐?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魏晋南北朝”历史年表

“魏晋南北朝”400年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曹魏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东吴

刘婵:此间乐,不思蜀矣

蜀汉遂被邓艾所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

王?F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公元280年,西晋完成统一大业

太康之治繁荣乍现

司马炎坐着羊车高兴的摸不到北

帝国表面上繁华而稳定

内部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

晋惠帝的贾南风把持朝政

社会各级矛盾逐渐激化

公元301年八王之乱爆发

西晋王朝元气大伤

此时北方各族胡人趁虚而入

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者:匈奴、鲜卑、羯、羌、氐

中原战乱不断

百姓苦不堪言

没有能力跑的继续在北方受苦

有能力跑的一个个都背井离乡

历史上美其名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开始

383年,淝水之战,划江而治

逐渐进入了南北对峙的时代

南朝政权交替: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建宋

公元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

公元502年,萧衍篡齐,建梁

公元557年,陈霸先篡梁,建陈

而北方却乱成了一锅粥,史称“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者: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

公元320年,张茂建立前凉

公元389年,吕光建立后凉(氐)

公元397年,秃发乌孤所建南凉(鲜卑)

公元400年,李?苯?立西凉

公元397年,段业建立北凉

公元337年,慕容?建立前燕(鲜卑)

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鲜卑)

公元398年,慕容德建立南燕(鲜卑)

公元407年,冯跋建立北燕

公元350年,苻洪建立前秦(氐)

公元384年,姚苌建立后秦(羌)

公元385年,乞伏国仁建立西秦(鲜卑)

公元340年,刘渊建立前赵(匈奴)

公元319年,石勒建立后赵(羯)

公元303年,李雄建立成汉(氐)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夏国(匈奴)

除此之外的政权还有:

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扶余)

公元296年,杨茂搜建立前仇池国

公元313年,叶延建立吐谷浑(鲜卑)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鲜卑)

公元350年,冉闵建立冉魏

公元384年,慕容泓建立西燕(鲜卑)

公元385年,杨定建立后仇池国

公元388年,翟辽建立翟魏(丁零)

公元405年,谯纵建立谯蜀等等等

数目远不止十六国

公元398年,拓跋??建立北魏(鲜卑),北朝开始形成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公元550年,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公元557年,宇文觉篡西魏,建立北周(鲜卑)

北周有个大柱国叫随国公杨忠

杨忠有个儿子叫杨坚

杨坚的老婆是独孤皇后(鲜卑贵族)

杨坚则是汉人,乃杨震第十四世孙

公元581年,杨坚称帝,改元开皇,改“随”为“隋”

公元589年,南陈在《玉树后庭花》中走向灭亡

至此400年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结束了。

出处来源:“魏晋南北朝”历史年表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南北朝皇帝列表

南北朝 朝代在位时间谥号庙号姓名年号
南朝 刘宋
420-479
420年-422年 武帝 刘裕 永初
423年 少帝 刘义符 景平
文帝
453年 刘劭
453年—456年 孝武皇帝 刘骏 孝建
457年—464年 大明
454年 刘义宣
465年 前废帝 刘子业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471年 明帝 刘?? 泰始
472年 泰豫
473年—476年 后废帝 刘昱 元徽
(废为苍梧王)
477年—479年 顺帝 刘准 升明
萧齐
479-502
479年—482年 高帝 萧道成 建元
482年—493年 武帝 萧赜 永明
文帝 萧长懋
494年 前废帝 萧昭业 隆昌
(废为:郁林王)
494年 后废帝 萧昭文 延兴
(废为:海陵恭王)
494年—497年 明帝 萧鸾 建武
498年 永泰
499年—500年 炀帝 萧宝卷 永元
(废为:东昏侯)
501年—502年 和帝 萧宝融 中兴
萧梁
502-557
502年—519年 武帝 天监
520年—526年 普通
527年—528年 大通
529年—534年 中大通
535年—545年 大同
546年 中大同
547年—549年 太清
549年 岷帝 萧正德
(本为临贺王)
549年—550年 简文皇帝 萧纲 在位时间
550年 (初谥明帝) 大宝
551年 兴文皇帝 萧栋 天正
(本为豫章王)
552年 仁帝 萧纪 天正
(本为武陵王)
552年 元帝 萧绎 承圣
(承圣元年)
553年 天正
(天正二年)
553年 承圣
(承圣二年)
554年 承圣
(承圣三年)
555年 闵帝 萧渊明 天成
555年 敬帝 萧方智 绍泰
556年—557年 太平
557年 兴正皇帝 萧庄
在位时间 谥号 姓名
555年—562年 宣帝 萧察
562年—585年 孝明帝 萧岿
585年—587年 孝靖皇帝 萧琮[4]
南陈
557-589
557年—559年 武帝 陈霸先
559年—566年 文帝 陈?`
566年—568年 废帝 陈伯宗
(废为临海王)
568年—582年 宣帝 陈顼
582年—589年 末帝 陈叔宝
(废为长城炀公)
北朝 北魏
386-534
道武皇帝 拓跋圭
386年—396年 (初谥宣武皇帝) 登国
396年—398年 皇始
398年—404年 天兴
404年—409年 天赐
409年—413年 永兴
414年—416年 神瑞
416年—423年 泰常
424年—428年 始光
428年—431年 神??
432年—434年 延和
435年—440年 太延
440年—451年 太平真君
451年—452年 正平
452年 敬寿皇帝 拓跋余 承平或永平
(本为南安王)
452年—454年 兴安
454年—455年 兴光
455年—459年 太安
460年—465年 和平
466年—467年 天安
467年—471年 皇兴
孝文皇帝 元宏[1]
471年—476年 (拓跋宏) 延兴
476年 承明
477年—499年 太和
500年—503年 景明
504年—508年 正始
508年—512年 永平
512年—515年 延昌
516年—518年 熙平
518年—520年 神龟
520年—525年 正光
525年—527年 孝昌
528年 武泰
528年 少恭皇帝 元钊 建义[2]
528年-530年 孝庄皇帝 元子攸 永安
(初谥武怀皇帝)
529年 孝基
529年 建武
530年-531年 敬帝 元晔 建明
(本为长广王)
530年 顺帝 元悦 更兴
531年-532年 节闵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顺文皇帝 元朗[4] 中兴
(本为安定王)
孝武皇帝 元?[5]
532年 (出皇帝) 太昌
532年 永兴
532年-534年 永熙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550年⑸-559年⑽ 文宣帝 高洋 在位时间
(曾改谥景烈皇帝) (高欢次子) (天保)
559年⑽-560年⑻ 废帝 高殷 在位时间
(高洋长子) (干明)
(废为济南闵悼王)
560年⑻-561年⑾ 孝昭帝 高演 在位时间
(高洋之弟、高欢六子) (皇建)
561年⑾-565年⑷ 武成帝 高湛 在位时间
561年⑾-562年⑷ (高洋之弟、高欢九子) 大宁
(或太宁)
562年⑷-565年⑷ 河清
565年⑷-577年⑿ 安帝 高纬 在位时间
565年⑷-569年⑿ (高湛长子) 天统
570年⑴-576年⑿ 武平
577年⑴-577年⑴ 隆化
577年⑴-? 顺帝 高恒 承光
(高纬长子)
577年-580年 忠帝 高绍义
(本为范阳王)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557年 孝闵帝 宇文觉 在位时间
557年⑼-560年⑷ 明帝 宇文毓 在位时间
557年⑼-559年⑻
559年⑼-560年 武成
560年⑷-578年⑹ 武帝 宇文邕 在位时间
561年-565年 保定
566年-571年 天和
572年⑶-577年 建德
578年⑴-578年⑹ 宣政
578年⑹-579年⑵ 宣帝 宇文?S 在位时间
(大成)
579年⑵-581年⑵ 静帝 宇文衍 在位时间
579年⑵-580年 大象
581年⑴-581年⑵ 大定

出处来源:南北朝皇帝列表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南北朝为何是北方统一了天下?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很多人都有一个第一印象,那就是北朝虽然大部分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但是他们的皇帝往往都比较有作为,治理国家也都很有一手,自然下意识的就认为北朝的各方面都强过腐朽懦弱的南朝。

南北朝南朝强于北朝 怎么到后来强弱逐渐逆转了?

但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先不说北朝出了多个像高洋、石虎这样的暴君,无能之辈也特别多,经济上也远远不如南朝发达,文化教育就更不用多说,除了文学家、诗人之外,甚至连炼丹的术士(葛洪等人),南方都比北方强得多。毫不客气的说,南方在各个时期在我们常说的各个发展方面,都对北方形成了碾压。可是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这样的南朝到最后,却被北方给被灭掉了呢,国家也在北方统治者手里完成了统一呢?这个我们从头说起。

西晋的灭亡,起于诸王的叛乱,本来就盘踞在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了中原地区,北方的稍微有点实力的士大夫都逃到南方去了,这也从侧面导致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使得南方很多原本人烟稀少的地区变得富裕起来。自此,南方进入了比较长时间的安定时期,别看游牧民族在北方打的热火朝天,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没能打过淮河,甚至山东地区有段时间也在南朝的统治之下。这样一来,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升,南方虽然没有多少实战经历,但是处于对北方政权的防备策略,平时的训练也没有落下,南北方之间的军队战力倒是也没有形成明显的差距。

北朝无论是短暂统一的前秦还是长时间安稳统治的北魏都没能跨越长江深入南朝的腹地,南朝历经多次军事强盛时期,施行多次北伐也没能占到多少便宜。当我们感觉南北方将持续出去拉锯状态的时候,北魏的分裂又使得北朝陷入混战之中,这次与西晋灭亡之初的情形大为不同。首先,留在北方的大家族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势力,并逐渐变得异常强大,大到能够左右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地步,后世有个统一的称呼—家族门阀,于此同时,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都已经鲜卑化或者汉化,势力逐渐稳定下来。这两股势力的融合,导致北朝虽然并不统一,但是军事实力得到了延续,名臣名将辈出。反观南朝,前期还有谢安、刘裕等名将,到梁武帝末期,虽然军队尚有战力,却面临无将可用的窘境,致使在北方呆不下去的侯景随便一闹就全国大乱,皇帝死于非命不说,巴蜀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也被北朝趁机占领。大片领土的缺失导致南朝终于开始全面走下坡路,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虽然有多个皇帝算得上是有德之君,但是却挽回不了已经形成的颓势。最终,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投降,国家又回归大一统。

出处来源:南北朝为何是北方统一了天下?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漫画说南北朝

乱世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书杀手,就是因为一个“乱”字,而在盛唐建立之前,存在了一个名为“南北朝”的乱世,让无数文科生摸不着头脑。

首先,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而这两朝是同时存在的,大概以地理位置来命名区分,南朝有宋、齐、梁、陈,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

要说南北朝的历史有什么特点,南朝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北朝就是姐妹撕逼双双把家还,而这九个朝代皇帝关系……

(南北朝一共65位皇帝

一、刘宋和北魏

先从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刘宋说起,自从东晋惨遭北方胡人吊打后,就选择了龟缩在南方,而最终灭掉东晋的人就是刘裕(刘宋之所以不能叫南宋,都怪老赵家),与此同时,在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大乱斗中,由拓跋焘选手带领的北魏赢下了比赛,一统北方,顺利C位出道(拓跋焘是北魏的第三任皇帝),从这里开始,南北朝对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

对立局面有了,互怼的CP也有了,那下一步该干嘛?

刘裕从一开始就特别能打,人送外号“帝国的绝凶虎”,毕生的Flag是干掉北魏统一中原,果不其然他就病死了,于是拓跋焘的对手就变成了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

刘义隆算是南北朝中为数不多的,不赌不嫖早上朝型皇二代,还继承了老父亲的遗志,一直对住在隔壁的北魏耿耿于怀,但没想到因为亲子感情联络不够,被处于叛逆期的儿子一刀捅死。

而与此同时,在北边的拓跋焘结局也差不多,惨遭自家后方背刺,被一个太监发起政变捅死了。

从这里开始,刘宋和北魏就双双把车开向了排水沟。

二、南齐和北魏

自从刘义隆被捅死后,刘宋王朝的皇帝就彻底换了个画风,不是手足相残,就是疯狂走肾家族乱伦,好不容易出了个稍微过得去的猪王,结果却是内斗一把手,对外软脚虾。

刘宋的暴政惹得天怒人怨,这时,终于有个潜伏多年的反骨仔出手了,直接政变弄死了狗皇帝,建立南齐,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做萧道成。

萧道成曾经是刘宋的一名大将,手中还掌有禁军,在刘宋群里潜伏了三十多年后,终于坐上了群主的宝座。

可惜南齐的运气并不怎么好,先是萧道成当上皇帝没几年就病死了,然后继任者也没几个靠谱的,疯狂作妖,结果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南齐就在欢声笑语之间打出了GG,顺利宣布倒闭。

那这时候的北魏在干啥呢?北魏的运气就好了太多,不仅在太监手里夺回了朝政大权,后来还实施汉化改革政策,慢慢走回了强盛的道路。

眼看着北魏好不容易才续了一秒,结果等到孝文帝一死,后面的皇帝就变成了败家子,天天瞎瘠薄浪。但这次,北魏皇帝却惹到了两个不能惹的兄贵——高欢和宇文泰(两人都是北魏重臣)

三、北魏的陨落和分裂

被惹毛了的高欢迅速黑化,直接杀掉了当时的北魏皇帝,还绑了一个皇室继承人作为傀儡,独立出来,自称东魏。同僚宇文泰一看情况不对,也赶紧绑了另一个皇室继承人作为傀儡,独立出来,自称西魏,从此北魏一分为二,名存实亡。

等到高欢和宇文泰去世后,他们的儿子立马就扒下了虚假的面孔,一脚把傀儡皇帝踢开,先后各自称帝,史称北齐和北周。

四、南梁和南陈

既然北方已经打得红红火火,南方自然也不能落后,前面说到南齐因为运气太差倒闭了,可南方这么大一块蛋糕,说什么都会有老实人来接盘的,而这个人就是萧衍。

萧衍是南齐皇室的远房亲戚之一,在知道南齐快不行了后,就用武力强迫当时的南齐皇帝禅位,自己上台,建立了南梁。

年轻时的萧衍也算英明神武,但等到中年发福后,他却染上了一种恶习——佛系养生。

如果是一般的修佛当然没问题,但萧衍曾经三次偷跑去出家当和尚,无心国事还大兴寺庙,这直接导致了南梁内外同时发生战乱,最后萧衍自己也被敌将抓住,落得活活饿死在建康台城的下场,眼看着南梁下一步就要翻船,落入敌人手中,南边一个广东蛊惑仔当仁不让站了出来,他就是山鸡陈霸先。

陈霸先作为南梁的头号古惑仔,在萧衍沉迷养生时,不仅要负责抵御对面的北朝,还要解决当时南梁国内的“侯景之乱”,以一己之力硬是挡住了两方。

然而再溜的大神也比不上猪队友,等到萧衍死后,陈霸先自觉萧家后人已经无药可救,直接废掉了萧家人的皇位,自己翻身当上揸fit人,建立南陈(揸fit人:老大)。

到了这里,南北朝就进入了南陈、北齐和北周,长时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十多年后,北齐因为一连串的傻逼皇帝败家,最终被北周击败,北方也再次合为一体,后来北周的末代皇帝因为肾透支,年纪轻轻也死在了床上,被自己岳父趁虚而入拿下了朝政大权,而这个岳父,名叫杨坚。

再后来的事大家应该也知道了,杨坚称帝建立了隋朝,在干倒南陈后一统中原,中国也开始进入了最牛逼的时代——隋唐。中国人误解最深、被扭曲历史最多的朝代:隋朝

出处来源:漫画说南北朝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南北朝疆域

南朝疆域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

1、南朝宋

南朝宋(420年~479年),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图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关于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继承东晋疆域,基本上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于太初四年(422年)之后逐渐被北魏并吞,改以淮水为界。

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2、南朝齐

南朝齐,即南齐(479年—502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也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仅有二十三年,为萧道成所建。

南朝齐基本上有二十一州,包括扬州、南徐州、豫州、南豫州、南兖州、北兖州、北徐州、青州、冀州、秦州、梁州、司州、雍州、宁蛮府、江州、荆州、湘州、郢州、广州、越州、交州。

随后,相继失去雍州沔北及淮南豫州之地。

3、南朝梁

南梁(502年-557年),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中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南朝梁时州郡设置和疆域变化很大,因北伐获得淮北之地,一度达河南地,又开拓闽、越、平俚洞,破??柯,到539年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个州。

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

4、南朝陈

陈朝(557年-589年)亦称南朝陈,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

鼎盛时期的陈王朝,其疆域遍及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台湾、海南和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南朝的中心区域是长江流域和浙东地区,但上游的程益州和江陵皆被攻陷,下游的淮南又在梁末失陷,对于建康政权来说,江北就是敌境,而又没有上游重镇的支援,那么这样的“南朝”是很危险的了。

虽说“华南、台湾、海南和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在陈境,可是那些地方大多数在当时没有作用,比如华南,那时候只有广州郡比较发达,但也是时叛时附的,不可靠。

至于台湾、海南当时还不过是“夷蛮戎狄”居住的弹丸之岛,尚未开发,而且也是时叛时附的,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到了越南,更是这样,那里的酋邦先后建立起了占婆国、日南国、占南国什么的,都是些时叛时附的附属小国。

所以,在陈朝手上真正有价值的,只有在今广西的交州郡,不过也靠近南朝边界,非常不安稳的——所以整体说来,以上所说的地方虽然在今天有些的很发达的地区,但在当时,仍然是未开发的南部边境,用处不大,再加上侯景之乱的破坏,其荒芜程度可想而知了。

总体来说,南朝最强大的是刘宋,早期国境直至黄河流域,后来便一步步退缩,宋明帝时,淮北又失,淮南成了前线;齐代宋后,到了齐明帝时,又失淮南,南朝大大削弱了;到了梁前期,北魏内乱不已,陈庆之北伐,攻破长安,但这个最好的恢复机会因为梁武帝的优柔寡断和尔朱荣的反击而失败了;梁武帝后期,侯景乱梁,后来益州、江陵又陷(梁元帝),南朝大大削弱了,最后的陈朝只是保有建康和岭南收拾残局罢了,三十三年后终于发生了陈叔宝的败亡。

北朝疆域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数个王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有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单独称为隋朝)。

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他们的开国皇帝们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贵,并且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并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1、北魏疆域

关于北朝的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崛起,至439年统一华北而结束十六国时期,其屡次入侵南朝宋,占领山东、河南与淮北地,又取南朝齐淮南地及南朝梁汉中、剑阁一带,至此疆域北至漠南草原,西抵西域东部,东达辽西,南达江汉流域。

北魏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东至海,西至流沙。

在扩充领土期间,州郡多因时制宜,到487年开始整顿,到北魏孝明帝之后领土减少,州郡滥置。

魏分东西后东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

2、东魏疆域

东魏(534年?D550年)是北朝的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

在北魏分裂以前,高欢占据着关东地区,所以在建立东魏后,东魏的疆域包括今河南汝南,河南洛阳以东?p江苏徐州以北的原北魏东部地区,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

3、西魏疆域

西魏(535年?D556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北方朝代之一,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由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对立,建都长安,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p河南 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

另外,西魏还屡次攻占南朝梁巴蜀之地与江汉之地。

4、北齐疆域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

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政区规划,废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县,北齐江淮之地后被南朝陈占领。

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

5、北周疆域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侄宇文护正式建立。

北周武帝灭北齐,取南朝陈江淮之地,领土大大扩充。

到隋高祖开皇八年(588年)11月时,南征南朝陈国,开皇九年(589年)3月底统一南北。

出处来源:南北朝疆域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魏晋南北朝统计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隋统一中国,经历了362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涉及到几十个割据政权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复杂的民族关系,出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由于连年战争,这一时期的统计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

三国的统计

三国鼎立,自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始到公元280年吴亡止,共六十一年。如以魏的实力开始形成算起,则可上推到公元196年,共八十四年。

一、魏国的统计

(一)魏国的社会经济

曹操为了建立他的统治集团,采用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其子曹丕称帝后,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曾在各郡国屯田,分民屯与军屯两种。曹魏为了军事与经济的需要,先后开凿和整修了许多沟渠,所修陂塘也很多,这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由于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农村秩序有所恢复,文化比较发达,在哲学领域里,开创了清谈玄学之风。

(二)魏国的统计

1.统计组织。魏国沿袭秦汉官制,基本上保留了秦汉中央政府的机构和官职;魏国的统计组织,即附属于其官僚机构。惟虽设有太尉、司空和司徒三公,但均无实权,仅备皇帝咨询。真正掌大权的是尚书省和中书省。魏时称尚书省为尚书台,兼管全国综合统计。尚书台长官仍称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为其副手。又设吏部曾掌管官吏选任;左民曹掌管城池殿宇修缮;客曹掌管礼仪;五兵曹掌管兵事;度支曹掌管财政。各曹分别兼管有关的业务统计。中书省长官为中书监与中书令,职掌机要,兼管机要统计。其属官有中书侍郎、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等,兼管有关的机要统计。

2.统计工作。

(1)人口统计。魏国政府收入,始以户调为主,所以户数的调查成为政府最关心的事,口数反居于次要的地位。魏国为了保持一部分固定的兵源以备战争的需要,建立了士家制度。士家有特别的户籍,全国士家的数目相当大,魏文帝时,仅翼州就有士家十万户。士家世代当兵,或服挽船、养马、鼓吹等各种特定的劳役。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也要为政府耕田或服役。士家身份低于平民,为了不使他们与平民混杂,法律规定士家的寡妇改嫁或女儿出嫁,都只能嫁给士家。士逃亡,他的妻子要被没为官家奴婢或处死。此外,魏国政府还采用掠取降民或招徕流民的办法来补充民籍。例如,“王基随征南王昶击吴。……纳降数千口,于是移其降民,置夷陵县。”①又如,建安初年,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卫凯给荀或写信说:“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一万余家。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②并提出招徕流民的建议,或转告太祖,魏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从而增加了人口数字。

(2)制定租调定额。魏国在赋税方面实行租调制。租是田租,调即户调。因此制定租调定额最为政府关心。曹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在许昌附近招募农民实行屯田,以后在国内广泛推行。但因连年战乱,人口流离,算赋、口赋无法征收,簿籍散失,又失去了征收的根据,所以废除了秦汉以来征收的算赋、口赋,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式颁布租调制。根据统计核算制定租调定额,田租每亩每年征纳粟四升,平均每人每年缴纳绢二匹、绵二斤。租调之外不得以其他名目擅自征发。③实行租调定额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贵族转嫁赋税的活动,农民负担较前有所减轻,国家财政也有了收入的来源。

二、蜀国的统计

(一)蜀国的社会经济

蜀国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轻。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地主阶级的政策,发还地主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时的手工业和商业也由恢复而发展,最著名的手工业有织锦业。蜀国与吴国的商业往来相当密切,蜀锦和漆器等多远销吴国。

(二)蜀国的人口统计

1.吏籍、兵籍和民籍区别登记。蜀后主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降于魏将邓艾。《三国志·蜀书》卷三注: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可见当时蜀国的吏籍、兵籍是和一般民籍区别登记的。

2.令游民与漏户者自报户籍。诸葛亮为了增加荆州著籍人口,曾奏请刘备令游民自报户籍。他说:“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④蜀郡太守吕义鉴于诸葛亮卒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他到任后,采用了开导的方法,使漏报户口的自行申报:“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报自出者万余口。”⑤

3.恢复起义农民户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V,合聚队伍数万人”,蜀将李严率将士五千人前去征讨,斩了马秦、高胜的首级,“余党星散,悉复民籍”。

三、吴国的统计

(一)吴国的社会经济

吴国建国以后,黄河流域的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吴国在许多郡县组织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吴国的手工业有青铜镜和青瓷器等。养蚕业也很发达。吴国商业更加发展,内河、海上都有船只往来。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人的大船队到达台湾。

(二)吴国的人口统计

1.吏籍、兵籍和民籍分别登记。吴国天纪二年(公元279年),西晋龙骧将军王?F直取吴都建康,吴主孙皓被迫投降。《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注:《晋阳秋》说:“?F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可见当时吴国的吏籍、兵籍也是和一般民籍分别登记的,并且均不包括后宫的人数。

2.整理户籍。吴国大都督陆逊,曾挑选精兵,整理户籍。《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遂队伍东三郡,强者为兵,赢者补户,收精兵数万人。”又如,《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余人。齐(偏将军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余皆降服。掠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

 晋代的统计

一、晋代的社会经济

(一)西晋的社会经济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政权为司马氏贵族和世家大族所把持。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颁布户调式,为西晋的基本财经制度。户调式包括三部分: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颁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晋武帝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曾分封同姓诸王和大姓。随着割据势力的扩展,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加剧。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后,便演出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并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晋统治的基础。西晋以来,西、北边疆各族陆续内迁,主要的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即所谓“五朝”,北方的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入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二)东晋的社会经济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西晋的皇族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称晋王,次年称帝,史称东晋。这时士族逐渐没落,庶族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上升。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地延续了下来。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由中原地区南来的侨人,并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曾设置侨置郡县,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1)版图混乱,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2)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对侨置郡县或侨人不征租税徭役,大量减少了国家税收。终于废除侨置郡县,实行土断。东晋人民在官府和士族的双重压迫下,苦难日益深重,暴发了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基本上摧毁了东晋王朝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士族阶层,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晋代的统计组织

晋代的统计组织,基本上沿袭曹魏,仍附属于各级政府机构。在中央政府机构,只是将曹魏的三公——太尉、司空、司徒扩大为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均由皇戚或世家大族充任,但只是“特假以名号,不必尽知国政”的虚职。皇帝为掌制尚书、中书,防止大权旁落,又设置了门下省,以侍中为其长官,为皇帝出谋划策。三省中,尚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兼管全国的综合统计,其他两省则兼管有关的业务统计。两晋地方政府,基本上沿袭东汉末年的州、郡、县三级,逐级汇总上报地方的综合统计。

三、晋代的统计工作

(一)人口统计

晋代人口统计工作有二:其一,由于实行土断,把侨置士族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其二,采用黄籍和白籍两种户口登记制度。

1.实行土断,把侨置士族编入当地户籍。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2.黄籍、白籍登记制度。当时户籍有黄籍和白籍两种户口登记制度。黄籍是正规的土著户籍,凡土著实户都登记在黄簿,它是用黄纸书写的户籍总册,是朝廷征租派役的根据。《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引《晋令》说:“郡国诸户口黄册,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白籍是北来侨户的户籍,即把北来的侨户士断者登记于白籍。晋武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夏九月,“实编户,王公以下皆正土断白籍。”⑥即把王公以下侨户都包括在土断范围之内,列入白籍。晋代实行黄籍和白籍登记制度,对防止人户流失、保证税收和派役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占田、课田和户调定额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统一全国后,颁布了占田、课田和户调的法令,规定占田、课田和户调的基本定额。其目的在于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1.占田定额。指西晋政权把屯田土地(或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时、所允许每人能占有土地亩数的规定。《晋书·食货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占田数只是一个定额,每人是否可以达到这一规定,官府并不过问。

2.课田定额。指官府按人征收固定的田租。《晋书·食货志》:“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课田的田租五十亩收租四斛,大抵合每亩八升。边远民族居民不课田,每户交米三斛,再远的交五斗,叫做“义米”;极远的每人交钱二十八文,叫做“算钱”。由于农民占田常不足定额,却还要按规定的定额交租,致使很多农民被迫投入世族、官僚、地主门下为荫户,以逃避交租,严重影响了政府收入。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为解决财政困难,改行度田收租制,即大量土地,按实占田亩收租,每亩征米三升。但世家大族拒交租米,积欠五十余万斛。隆和元年(公元376年)被迫废除此制;改为王公以下每口税米三斛,后又激增至每口税米五石。农民极苦,纷纷逃户,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减少了十分之三。

3.户调定额。户调是征收户税。《晋书·食货志》:“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边远郡县只交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少数民族居民每户交?z布(即麻布)一匹,远地可减至一丈。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对广大劳动人民极为不利。

晋代的课田与户调定额,同曹魏的租调定额比较,负担较魏为重。一般田租高出一倍,户调约增加三分之一。同时还制定了“品官占田荫客制”,这个制度规定:第一品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递减五顷;第九品可占十顷;一品二品占佃客十五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品、九品一户。他们还可以庇荫衣食客,六品以下三人,七品、八品二人,九品一人。西晋政权之所以这样规定,原想在承认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适当限制,但并未起到限制作用。超过规定的官僚贵族对此置之不理,而占田不足、佃客缺少的官僚贵族却反而补足了土地和佃客。

四、晋代的统计方法

(一)刘超的被调查者自填法。这是被调查者自己填报调查项目答案的一种调查方法。始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东晋元帝时(公元320年左右),句容县令刘超对此做了重大发展。在世界统计调查史上应该说是最早的。

在《晋书·刘超传》中,对此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超少有志向,为县小吏,稍迁琅邪国记事椽。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迄,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范文澜曾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中补充说:“收赀税(财产税)不扰民的官只有刘超一人,可见其余都是扰民的官。”

(二)人口年龄分组。西晋为实行占田、课田和户调制,规定了人口年龄分组。晋武帝平定吴国后,有司上奏说:“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不事。”⑦“不事”即不征发赋役。现按其年龄大小排列其各组组距,并注明其人口类别如下:

年龄

人口类别

12岁以下

13—15岁

16—60岁

61—65岁

66岁以上

小(不受课调)

次丁

正丁

次丁

老(不受课调)

上述年龄分组,符合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口年龄构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下”、“××以上”的组距写法,是一种叙述式写法,这种两端开口组,在世界统计分组史上尚属创举。⑧

五、傅玄的统计思想

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西晋哲学家兼文学家。曾任散骑常侍、司隶校尉等职。他的统计思想在晋代比较突出。

其一,他继承并发展了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论,不仅主张将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类型组,“各业其业而殊其务”;而且还主张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而规定四民的从业人数。他说:“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业其业而殊其务。自士以上子弟,为之立太学以教之,选明师以训之;各随其才优劣而授用之;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分数之法,周备如此。汉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未知莅事而坐享天禄。农工之业多废,或逐淫利而离其事。徒系名于太学,然不闻先王之风。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游手多而亲农者少,工器不尽其宜。臣以为亟定其制。而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农,三年足有一年之储;若干人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⑨

其二,他对屯田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可贵的结论。例如,他对屯田的弊端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发展农业生产应按魏初办法,不要只注意扩大耕地面积,而应在一定单位面积上精耕细作,增加生产。他说:“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自顷以来,日增田顷亩之课,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亩数斛已还,或不足以偿种。非与曩时异天地,横遇灾害也。其病正在于务多顷亩而功不修耳。”⑩又如,他对晋初军屯士兵所遭受的沉重剥削进行了前后对比分析,提出:军屯缴租的剥削过高,将打击士兵的生产积极性。他说:“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土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欢乐。臣愚以为宜佃兵持官牛者与四分,持私牛与官中分,则天下兵作欢然悦乐,爱惜成谷,无有损弃之忧。”11

傅玄的统计思想,在当时比较理想,但不现实,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南北朝统计

一、南北朝的社会经济

南北朝是东晋灭亡后,我国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时期。公元480年,东晋大将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为南朝开始。此后到公元589年的一百六十多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公元386年,拓拔部首领拓跋??在北方建立了北魏;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以后北周灭了北齐,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公元589年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中国。历史上把北方经历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五个朝代称北朝。北朝与南朝同时并存,合称南北朝。

(一)南朝的社会经济

南朝时期,政治很不稳定,士族腐朽不堪,已丧失统治能力。庶族出身的人因立了军功,进而掌握了政权,出现“庶人掌机要”的局面。由于北方农民不断渡江而来,补充了南方不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地主庄园经济相当发展,农民的家庭纺织业也有了发展,冶铸业、造纸业、造船业、制瓷业等,也有很大的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相应发展。南朝主要劳动者是地主庄园的依附农民。大地主在农业生产中役使的对象是佃客和部曲。佃客按一定比例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而不负担国家课役,不自立户籍。部曲是大地方的私家武装。战时为地主打仗,平时为地主种田,与佃客并无严格区别。

(二)北朝的社会经济

北魏孝文帝吸取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进行改革:(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官吏。(2)建立三长制。按邻、里、党征收租调,分派徭役、兵役,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颁行均田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制,促进了北方各族同汉族的融合。北魏末年分为东、西两魏。东魏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很紧张。西魏拉拢世家大族,巩固其统治;以鲜卑族的部落兵为基础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两次实行均田,但田地不仅未得平均,反而首先要满足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需要,出现了“富有连畛百陌,贫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北周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严惩隐瞒田地等。到北齐、北周后期鲜卑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和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和汉族互相渗透,没有多大差别了。

二、南北朝的统计组织

南北朝的统计组织与晋代基本相同。仍附属于各级政府机构。中央政府设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三省。唯两晋时门下省以侍中为其长官,为皇帝出谋划策;南北朝时门下省成为最高决策机构,侍中与尚书令、中书令并称宰相。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朝,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虽然如此,但全国的综合统计则仍由尚书省兼管。西魏字文泰掌权时,曾仿造周官制度,用六官代替南北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列的中央政权组织,从形式上恢复了周代的统计组织。

地方政府机构,基本上与魏晋相同,设州、郡、县三级,有关业务统计逐级汇总上报。北魏县以下基层组织实行“三长制”。

在统计法规方面,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67 7年)曾颁布法令,严禁乡官隐匿户口、土地:“正户隐匿五户及十丁以下、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12

三、南北朝的统计工作

(一)继续土断,整顿户籍

继晋代土断之后,南朝又曾多次土断,整理户籍。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元年(公元45 7年),对雍州侨郡进行土断;后废帝刘昱元微元年(公元473年)进行土断;齐高帝肖道成建元元年(公元481年)对江北侨郡县进行土断;梁武帝肖衍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夏四月,对南徐州诸郡县进行土断;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进行了南朝最后一次土断。

南朝自实行土断后,对户籍作了较大调整,搜出大量士族挟藏的户口,增加了南朝各国的财政收入。侨置郡县数目日益减少,隋统一后,即完全废除。

(二)南齐继续推行黄籍、白籍登记制度

南齐沿袭晋代的黄籍、白籍登记制度,土著实户仍用黄籍登记,侨户则用白籍登记。《南齐书·虞玩之传》:“建无二年(公元478年)诏郡臣曰:“黄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氓俗巧伪,为日已久。至乃窃注爵位,盗易年月,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死版,停私而云隶役,身强而称六疾,编户齐家,少不如此。”于是南齐实行“检定黄籍”,搜括不应列入黄籍的人口,以致“民多逃亡避罪”,引起阶级斗争的激化。当时侨户用白籍登记,多为劳动人民,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兵役,许多农民为了逃避租役,经常隐冒户籍。为此,齐武帝专设检籍官,大力整顿户籍,以图增加财政收入。但检籍工作弊端百出,“应却(退)而不却,不须却而却。”13引起许多人不满。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富阳人唐寓之反对检籍,率众起义,被朝廷诬之为“白贼”。

(三)北魏施行三长户籍制

三长制(三长户籍制)是北魏施行的一种户籍制度。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即三长只免除征戍,其他负担跟农民一样。高祖听从了这一奏议,乃诏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乏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今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烦即简之要。”14

三长户籍制施行后,即开始校比户口,编造户籍。遂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15因此,荫庇户口逐渐减少,编户齐民数字逐渐增加。到魏孝文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前,政府编户齐民达五百余万户。16对恢复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西魏兵、民异籍

北朝西魏对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异籍。西魏文帝自大统元年(公元535)建国后,宇文泰执掌大权,都督全国军事、录尚书事。他仿周官六军之制,把十二军鲜卑禁旅五万人改为六军,分由六柱国率领。每军督两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两开府,共为二十四部。由宇文泰统领,形成府兵系统。宇文泰和无实权的西魏宗室元欣都是柱国,合六军的六柱国共为八柱国,这又符合了早期鲜卑的八部大人的部落兵制。军士与民户有制,不列于户籍。《北史》卷六十论西魏府兵制说:诸军“分团统领,……自相统率,不编户籍。”可见兵籍由各团掌握,与管理民主的郡守无关。由于兵、民异籍,各有统管,各自为政,致使西魏户籍制度无从实现统一规划,并破坏了户籍的完整性。

四、南北朝的统计方法

(一)北魏高宗应用派员调查法

北魏高宗(北魏文成帝拓跋?F,公元452—465年在位)时,地方官吏多贪财受贿。太安(公元455-459年)初,高宗应用派员调查法,派遣使者二十余批循行天下,观察风俗,探视民间疾苦。诏令使者观察诸州县垦殖田亩、饮食衣服、闾里虚实、监贼劫掠、贫富强劣等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政绩,进行处罚。从此以后,地方官吏颇改前弊,百姓得以安居乐业。17

(二)北周苏绰创计帐、户籍方法

苏绰(公元498—546年),西魏京兆武功人,字令绰,为大丞相宇文泰(其子宇文觉于公元557年代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尊宇文泰为周太祖)所信任。官至太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帮助宇文泰改革制度,创计帐、户籍之法。《周书·苏绰传》:周太祖时,“绰始制方案程式、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计帐即秦汉时的计簿或计籍,户籍即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簿。苏绰所创计帐、户籍之法今已失传,但其方法是与其创始的“方案程式、朱出墨入”有密切联系的:一是“方案程式”的制定,统一了计帐与户籍的内容与规格;二是“朱出墨入”的创举,用红色与墨色区别收支的记条方法。由于这种记帐户籍之法,对于做好国计、资助军功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周太祖十分重视,并把这一记帐法与苏绰所拟的六条诏令(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官吏、恤狱讼、均赋役)作为座右铭,规定为居官的条件;周太祖“常置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法,不得居官。”18

苏绰所创的计帐、户籍方法,为隋代所继承,并为唐代计帐、户籍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齐的人口年龄分组

北齐武成帝为实行授田课税,征兵服役,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规定人口年龄分组:“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六十六以上为老,十五以下为小。”人口年龄与授田课税、征兵服役的关系是:“率以十八授田,输租调,二十充兵,六十免力役,六十六退田,免租调。”19与晋朝人口年龄分组相比,北齐根据授田、退田的年龄,把“丁”由晋朝的“16—60岁”改为“18—65岁”;取消了晋朝的“次丁”,增加了“中”,定为16—1 7岁;并把晋朝的“小”由“12岁以下”改为“15岁以下”。

(四)南齐萧子良驳收塘役钱的统计分析

南齐所收塘役,亦称塘丁,为杂税之一。原来规定缴纳绢布,但当绢布价低的时候,官府却让百姓折钱缴纳,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竟陵王萧子良对此写了《驳收塘役钱启》,进行了具体的统计分析,现摘录其原文如下:“顷钱贵物贱,殆欲兼倍,凡在触类,莫不如兹。稼稿难劬,斛直数倍,今机杼勤苦,匹裁三百。……愚谓塘丁一条,宜还复旧,在所逋?r,优量原除。凡应受钱,不限大小,仍令在所折市布帛。若民有杂物,是军国所须者,听随价准直,不必一应送钱,于公不亏其用,在私实荷其渥。昔晋民初迁,江左草创,绢布所直十倍于今,赋调多少,因时增减。永初中(公元420—422年)官布一匹,直钱一千;而民间所输,听为九百。渐及元嘉(公元424—453年),物价转贱,私货则束直六千(十匹为一束),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今入官好布,匹堪百余,其四民所送,犹依旧制。昔为损上,今为刻下,氓庶空俭,岂不由之。”20根据他的统计分析,南宋大约跟南齐相似,南宋永初年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曾经低估布价,即市价一千,官价九百;市价六百,官价五百;百姓将布折钱缴纳,可以比布价少一些。但事实上当时钱不易得,而且官府所收的钱又要圆大无翦凿,而这种钱在市上约需两文换一文,即使每匹减了一百文,也还是加重而不是减轻。后来在南齐,布价在市上业已跌落到每匹百余文,但官价还是按照元嘉年间“匹准五百”估价。如果户纳四匹的话,照市价只能值四、五百文,但向政府缴纳折钱却须二千文,可见剥削的严重性!

五、南北朝的统计思想

(一)李冲的三长户籍制统计思想

李冲(公元450—498年),字思顺,陕西狄道人,为北魏孝文帝时的重要人物,曾任中书令、尚书仆射。他曾建议实行三长(户籍)制,于太和十年(公元480年)实行。《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荫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实行三长户籍制后,以往在宗主督护下的苞荫户得以解脱,成为封建国家所直接掌握的“编户”。《魏书·食货志》:“魏初不立之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李冲为了促使苞荫户脱离宗主的控制,提出按个体家庭及按丁征税的办法,规定的税率为“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21其他依此递减。从而降低了苞荫户的实际负担。为了让农民得到“均赋税”的实际利益,使三长制的推行更为顺利,李冲说:“若不因调时,百姓徒知立户校户之勤,未见均役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因民之欲,为之易行。”22

综上所述,李冲为了实行三长户籍制,使在宗主督护下的苞荫户成为封建国家的“编户”,他不仅提出了建立三长制的具体建议,而且还为顺利推行三长制,提出了适当的税率,并主张让农民先见到“均赋税”的实际利益,从而为三长户籍制的推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周朗的人口统计思想

周朗(生卒年不详),南北朝时期宋人,生活在五世纪。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政治和战争动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的时期,所以他积极主张增加人口。他认为当时人口减少的原因,是由于“华夷争杀”、“急政严刑,天灾岁疫”等,使“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故积极主张增加人口。他说:“凡为国,不患威之不立,患恩之不下;不患士气不广,患民之不育。”并提出增加人口的建议:“家宽其役,户减其税”;“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减轻聘金嫁妆;家庭奴婢也要使各有所配;总之,须使“天下不得有终独之生,无子之老。”他预测:这样实行二十年,“则长户胜兵,必数倍矣。”23

简短的结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争,影响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也受其影响,发展较为迟缓;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一定的进步。

就统计组织看,各国统计组织一般隶属于三省制的官僚机构。这时三省制兼管的统计工作已代替了秦汉三公九卿兼管的统计工作;只有西魏曾仿造周官制度,从形式上恢复了周代六官的统计组织。但应指出,魏晋南北朝的三省制只具雏型或粗具规模,真正得以建立与发展,并使其兼管的统计工作逐渐完善,则是在隋唐时期。

就统计工作看,这一时期主要是人口统计,因当时的政府收入以户调为主,故着重编制户籍。至于土地统计,则只作为附带项目,登记于户籍之中。东晋与南朝实行土断与黄籍、白籍登记制度,北魏实行三长户籍制,均对防止人口流失或解放苞荫户、保证赋税收入,有一定的成效。

就统计方法看,北魏高宗应用派员调查法,北周苏绰创计帐、户籍之法,东晋刘超的被调查者自填法,西晋和北齐的人口年龄分组,南齐萧子良驳塘役钱的统计分析等,均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就统计思想看,有傅玄的统计思想,李冲的三长制统计思想和周朗的人口统计思想,都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而有所发挥。

应该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北方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和南方宋、齐、梁、陈四朝,上述统计史实系这些国家统计的综合反映,就其中一个国家的统计来讲,则是相当贫乏的。所以,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统计的发展是比较迟缓的。

注释

①《三国志·魏书·王基传》。

②《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③《晋书·食货志》。

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

⑤《三国志·蜀书·吕?V传》。

⑥《晋书·武帝纪》。

⑦《晋书·食货志》。

⑧这种写法,在欧美最早见于英国统计学者琼斯(G,C Jones)的A FirstCourse in Statistics,1921。

⑨、⑩、11《晋书·傅玄传》。

12《北周书·武帝纪》。

13、翦伯赞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25页。

14、17《魏书·食货志》。

15《魏书·李冲传》。

16《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18《周书·苏绰传》。

19《隋书·食货志》。

20《隋书·食货志》。

21《魏书·食货志》。

22《魏书李冲传》。

23《宋书·周朗传》。

出处来源:魏晋南北朝统计史http://114.xixik.com/chaodai/nanbeichao/

手机版请访问南北朝历史 百度搜索:


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可以保存收藏,也扫码后可以分享给好友